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文化惠民:星城百姓的幸福定制
图片新闻
“布耍活”绣出“马”上发财
荧屏神话缘何被电影市场终结
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去年资助文化项目2500余万元
我国著作权登记量突破性增长
第二届中国应用游戏大赛南京启动
内蒙古颁布一批文物保护规章
“德耀北京送吉祥”慰问道德模范
云南民间公益春晚关注困难青少年群体




 中国文化报 >  2014-01-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千阳:
“布耍活”绣出“马”上发财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胡小军

    农历马年新年即将来临,以马为造型的特色商品在年货市场上日渐受宠。

    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崔家头镇赵家塬村的王晓侠,近段时间就因“马”而喜,出自她手的一批布艺马将千里之外的财运“驮”到了眼前。

    “没想到来求购的客商这么多,刚刚完工的一批布艺马已被北京的客户预订了。”王晓侠笑呵呵地说,她的布艺马迎来了“马”上发财的好兆头。与王晓侠一样,在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之称的陕西省千阳县,许多巧手农妇正在加紧赶制各种造型的手工艺马,为马年伊始的第一桶金而忙碌着。

    “在我6岁时,婆婆就开始教我绣花,现在自己都当奶奶了,人老眼花,但还舍不得丢下这活儿!”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76岁的李爱姐一提起刺绣,精神头就格外足。被授予陕西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她有绝活也乐意传给后辈。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李爱姐带动众绣女靠制作工艺品走上致富路。如今,在她的带动和组织下,村里一年销售40多万件绣品,为村民创收超过25万元。

    记者近日走进南寨镇的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林转正在与外地客户洽谈有关马工艺品的事宜。“去年是蛇年,关于蛇的工艺品卖出10多万元。今年我们早早地开始制作马工艺品,目前已定做了6000多件。”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合作社注重产品创新,开发出布艺、刺绣等八大类30多个系列的手工艺品,并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设立了销售点,产品远销至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千阳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有关刺绣的文化渊源深厚。2004年,该县南寨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同年,千阳县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间艺术刺绣之乡”。近10年来,千阳县的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不仅融入鲜艳夸张的色彩,还突破了单一的以虎为题材的表现形式,同时引入绣、贴、拼、搐等新型工艺,使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杨林转向记者介绍,起初,在粗放经营的状态下,用于刺绣的布料没有标准,大小、尺寸不一,填充物五花八门,做出的产品不符合外贸的相关规定,无法出口。如今,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引入,统一的材料、分解的步骤、固定的样式,加上流水线作业,使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还要多开发一些实用作品,不仅能让人们欣赏,还能用于日常生活。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交流,要与国际民间艺术同步发展。”杨林转说。

    千阳县西秦民间艺术研究所是一家搜集民间艺术资料、组织艺人开发西秦文化的民间机构。该研究所负责人张继红说,县里投入100多万元培训了2400多名绣女,由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搞项目研发,绣女居家生产,营销员到公司找订单,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效果非常好。

    “手工布艺品毕竟是‘布耍活’,观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把它变成商品,需要借文化牌抢占市场。”千阳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目前,千阳县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发展,努力使千阳刺绣这块产业“蛋糕”越做越大,并逐渐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2013年,千阳刺绣在西安大唐西市和北京秀水街的两个展销厅均已开门迎客。2014年,在千阳望鲁台文化景区内的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也将建成招商。”千阳县文化广电局局长夏攀向记者表示,“千阳刺绣已被定为千阳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将全力以赴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将其与旅游等产业相融合。”

    为扶植千阳刺绣发展,千阳县近年来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从资金、场地、人员、税贷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千阳民间艺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免费组织数百名艺人去河南开封、甘肃庆阳等地参观学习;以各乡镇文化站为阵地,在全县8个乡镇和40多个村举办学习班,组织知名艺人在重点村蹲点,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如今,以刺绣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千阳县对外宣传的名片。全县成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14个,从事刺绣制作的妇女过万人,年制作、销售工艺品200多万件,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