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陈长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川西老家,虽已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但精神生活还是很贫乏。因黑白电视并不普及,除夕之夜最大的期盼不是现在早已习惯的春晚,而是守夜之时全家在小屋围着火堆听长辈摆“龙门阵”。树根燃起的熊熊火光中,长辈们从一年辛勤的劳作中放松下来,悠然地讲着东家趣闻西家轶事,间或穿插着自己的往事。对孩子们来说,春节的高潮不是一年才发一次的压岁钱,而是去与期盼已久的“幺妹灯”会合。
“幺妹灯”流传于四川蒲江周边一带,据传是成型于唐宋、有着千年历史的闹新春的乡间习俗。因其本土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艺术形式和演出的爆笑风格,有“川剧活化石”和“川版二人转”的美称。俏皮搞笑,通俗易懂,欢乐喜庆,老少咸宜,使得“幺妹灯”成为儿时过年追逐的娱乐节目。“幺妹灯”挨家挨户地拜年,每到一户农家门口,就会唱寓意吉祥喜庆的拜年词来报门,等主家接灯后才能进门。进门后,穿着艳丽、故作妖娆的“幺妹子”和扮相滑稽、动作夸张的“花鼻子”就会在鼓乐声中登场,然后根据主家摆的“玩意儿”进行演出。主家指着水缸,“幺妹灯"就唱《王大娘补缸》;主家拿出剪刀、布,“幺妹灯”就唱《龚裁缝偷布》。机智的反应,即兴的说唱,绝妙的默契,无时无处不在考验着场上“幺妹子”和“花鼻子”的表演技巧和临场发挥水平。
在儿时的记忆中,《王大娘补缸》和《龚裁缝偷布》是听得最多的节目。没有华丽的唱词,没有生冷的绝句,不俗还雅,不生还亲,亦庄亦谐,亦闹亦趣,农院可放歌,田间可起舞。锣鼓声、钹磬声、胡琴声,令人陶醉,鼓掌声、欢笑声、叫好声,惹人兴奋。“幺妹灯”的精彩表演和追灯人的孜孜不倦、痴迷陶醉,永远地留在了儿时的记忆中。
如今,春还是那个春,灯还是那个灯,也许是年已不复旧,人已非从前,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慢慢淡化了追灯的冲动。只是,偶尔忆起时,耳边仿佛还萦绕着“锣鼓喧天拜新年,我牵幺妹走上前。主家好客摆烟酒,我牵幺妹往里走”那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