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杨晓东
天津泥人张为苏仙传说制作的泥塑。 黄建华 摄
湖南省郴州市有处自然风景名胜景观叫“苏仙岭”,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上,因宋代秦观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写序,米芾题字留下的三绝碑而名闻天下。
苏仙岭得名于苏仙传说。当地有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美丽故事——苏仙传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郴州人民。
2013年底,笔者赴郴州市苏仙区了解“苏仙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苏仙区文广新局局长郭华薇说:“由于历史原因所致,目前,‘苏仙传说’的传讲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传讲的载体越来越窄,传讲的形式过于单一,保护形势严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保护好传说的活源头,我们在尽力做好传说的传承工作。”
苏仙区政府已经采取了编写乡土教材进学校,设立讲习传承所,由传承人培养传承者,同时结合苏仙岭旅游资源开发,不断丰富传承形式,让传讲者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举办苏仙祭祀活动及“橘井泉香”医药养生论坛,进行关于传说的各类文学创作等。
“橘井泉香”
在古城郴州,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小山,叫做苏仙岭,这里的白鹿洞、苏仙观、望母松、橘井、桃石……皆由苏仙传说得名。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一名潘姓姑娘在郴江河边洗衣时,手指绕上河中漂来的五彩带,久解不脱,五彩带竟神奇地钻入潘氏腹中。不久潘氏未婚有孕,为避人口舌,无奈躲入山洞生下一名男婴后匆匆离去。几天后,潘氏思子心切,跑回山洞,看到白鹿正在给新生儿喂乳,白鹤正伸展翅膀给新生儿御寒。潘氏亲子难舍,决定携子生活。孩子长大后,潘氏送子念私塾,并恳请先生取名。先生看到窗外大树下一个人正枕着大树睡觉,树枝上挂着用草绳穿的一条鱼,沉吟后说:禾草穿鱼为苏,单人枕树而眠为耽,就叫苏耽吧。
苏耽从小就孝顺母亲。一次,苏母生病想吃臭豆腐,但郴州城没有。苏耽几个时辰后竟弄来了热腾腾的臭豆腐。一个月后,苏耽的舅舅从湘潭过来,和苏母聊天时谈道,一个月前曾在湘潭城里遇见苏耽。推算时间,正好是苏母生病那天,一问才知苏耽是从白鹿洞里走近路到湘潭去给母亲买臭豆腐。还有一次,苏母生病想吃桃子,苏耽就到苏仙岭山顶摘了满满一筐桃子。因为想让母亲早点吃到桃子,下山时在半山腰不慎摔倒,桃子散落满山,苏耽顾不得许多,就近捡了几个桃子赶回家中给母亲品尝,后来散落未捡的桃子化作了石头。如今苏仙岭的石头多为桃状,当地人称其为桃石。随后,小苏耽在苏仙岭山上放牛时,在山脚小桥碰到一个仙翁,给了他一本医书,苏耽无师自通掌握了医术,时常为乡亲采药治病,药到病除,无不灵验。后人将苏耽遇仙这座小桥命为遇仙桥。由于苏耽济世救人、孝母爱人,德行昭著,感动上天,后得以位列仙班。成仙后,苏耽常常偷偷下凡到苏仙岭山顶眺望祖屋,思母之至,泪流满面。山上青松被其感动,松枝竟也伸向潘氏住处张望。如今,苏仙岭的青松树枝皆指向西南——苏耽祖屋方向。后人称之为望母松,并被列为郴阳八景之首。这段故事在《水经注》、《列仙传》和《徐霞客游记》均有记载,蒲松龄著作《聊斋志异》也有以苏仙为题材创作的内容。
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两大著名典故:一为西汉“橘井泉香”,另为三国“杏林春暖”。橘井常喻良药,杏林称颂贤医,“橘井杏林”便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其中,橘井典故尤为突出,传统的中药铺必在显眼处悬挂“橘井泉香”的匾额。在日韩及东南亚等,地橘井俨然是中医药的象征,制药业常以橘井取名,形成了特有的橘井文化。影响深远的橘井典故发生于2000多年前的郴州——桂阳郡。
《辞海》“橘井”条释:相传苏耽得道成仙升天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依法治疗,果然痊愈,百姓感恩戴德,世代口口相传。《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之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歌称颂救人功绩,医者将之书写匾额以明志。中医药史上记载的悬壶济世和大爱苍生的医术医德便由此而来。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唐开元十九年,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橘井观。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橘井文化亦成为郴州“福文化”的核心主体。如今,苏仙岭已被列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参观的胜地。
“孝而祈福”
因“苏仙传说”的流传渊源,天下福地郴州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事例举不胜举。
明代宜章人邝埜官至兵部尚书。在陕西为官时,其父在江苏做学官。因思念老人,便寄一件粗绒衣给父亲御寒。其父也是清官,退回并附信教训:你应把精力用在洗雪冤情处理积案上,以不愧于职责,从哪里弄到这袍子来玷污我?邝埜接信,流泪跪读。
清代郴州人陈振玉考中举人,因见父亲患脚病,于是辞官居家孝养。后带头运作、捐资出力为郴州做大量公益好事,如扩建郴州试院,倡修同海、浪石坝、铜坑湖石路、苏仙桥、黄金桥、珠江桥等,倡建龙王祠、昭德侯祠、刘猛将军祠,又捐修苏仙观、叉鱼亭、节孝坊、节孝祠、良田巡检署等,为穷苦人捐义谷、施药、施棺、救溺、全婚,行善举数十年不倦。清同治年初,桂阳县尹人墉和龚尧际,父母有病难治,他们割自己的肉煮药汤给父母疗疾。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专门写下“至孝存肤发,临危不顾身”诗句相赠,夸奖纯朴的郴州风习。
1997年底,嘉禾县女孩罗娟知道母亲重症危急,当时父在外打工、兄在外读书。这个刚满18岁、身在长沙的姑娘毅然回乡割肾救母,成为中国内地首例为父母献肾的子女,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报道此事。
2004年,桂阳县桥市乡吉冲村村民肖玉英,因大儿子廖金明在煤矿打工负伤而忧心患了精神病,一发作就骂人摔东西,晚上常闹得左邻右舍无法睡觉。母亲既聋又瞎,家里又因贫困没钱医治,但三兄弟对母亲极为孝敬。廖金明虽身患残疾,却对母亲百依百顺,夏天为母亲摇扇,冬天为母亲取暖。三兄弟为了照顾好母亲,至今也未分家。敬老、孝老的美德在郴州的影响一直在持续。
郴州市文广新局计划在2014年通过系列活动来推广“苏仙传说”,打造中华传统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和“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