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脉传承之惑
不妨多给方言传承点赞
艺术家香港共绘“和平”
图片新闻
深圳福田:破题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召开
内蒙古首次发现完整北魏彩绘漆棺




 中国文化报 >  2014-03-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召开

    图为本报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提问。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本报讯  (记者张晓楠)“从2006年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现在已经公布了3批,国家级的项目有1219项,省级的约有8500项。我们可以非常自豪拥有这样的文化。”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的记者会上如是说。

    本次记者会邀请冯骥才和全国政协常委秦大河、徐辉,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刘玉村答记者问,主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涉及的问题涵盖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医卫、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记者会上,在回答记者“我国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应如何保护”的提问时,冯骥才表示,党和国家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完全清醒的,而且保护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最近1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人大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有了法律保护;国家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我们民族众多,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文化多样性,在世界上也非常值得自豪。

    冯骥才介绍了民间口头文学的整理成果,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史诗、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传说、谚语、歇后语、说唱、小戏等的文字整理,通过现代科技建立数据库及其出版的相关情况。他认为,这些出版物一定要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让世界人民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原创,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分量。

    在梳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的同时,冯骥才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还存在非遗项目缺少科学研究和保护,相关法律执行情况不理想,传统村落保护乏力、缺少经费等问题。

    记者会上,委员们还就教育公平、医患关系、环境保护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