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中国的民间艺术品中能够“动起来”的寥寥无几,鬃人便是其中一个门类。据考证,鬃人产生于清代末期,距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鬃人的形象多受中国戏曲和皮影的影响,尤以京剧的影响最深,这一独特的民间绝活融入了京剧文化、物理学和力学的概念。其人物主要来自于京剧,形体则主要受到皮影戏的影响,人物的身体是一个锥体,用秫秸秆做成,并絮上少许棉花,外绷彩纸或彩绸外衣,约9至16厘米高,头和底座用胶泥脱胎,底座粘有一圈二三厘米长的猪鬃,面部依据故事内容勾画出脸谱,胳膊扁平,通过中间的铁丝双臂可以摆动。放在铜盘内轻轻敲上几下,凭借猪鬃的弹性,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老北京也将鬃人艺术称为“盘中戏”“铜盘人”。
偶然得知清幽宜人的什刹海旁的胡同一隅,原来深藏着北京的鬃人能手——白大成,仔细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些铜盘上的小人制作起来是如此不容易,白大成能坚持50余年从事鬃人制作,更是不容易。白大成最早学习鬃人制作是在1959年,经由街坊的介绍结识了一位鬃人爱好者,初学月余,又经中国美术馆的李寸松先生介绍结识了王记鬃人的传人王汉卿先生,于是白大成继承了王氏鬃人的制作特点,将断了代的鬃人艺术传承了下来。当时,很多民间艺人都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或是进入工厂,或是进入高等专业院校、研究所等机构,普遍都拿上了工资,而白大成此时依然沿用传统艺人个体生产的形式,自力更生,走独家制作的道路。摆在白大成面前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用鬃人来养家糊口,如何让鬃人迎合市场需求,让外行看到热闹,将鬃人卖出去,也要让内行看到门道,看到他独特的创新与制作。为此,白大成开始改变原有的制作工艺,让他的鬃人在铜盘上的表演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王氏鬃人之前的材料都是用彩纸,颜色不能维持很久,白大成的改良首先就体现在这种材质上,他用丝绸来制作人物的服装,让鬃人的服装更华丽,颜色更鲜亮。而鬃人的脸谱与行头也都按照京剧舞台的样式加以改造。另外,白大成还给鬃人加上了腿,于是就有了上一代鬃人所没有的动感,也可以展示京剧舞台上的“亮相”。白大成一直认为“千招会不如一招鲜”,鬃人想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得以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有艺术特色,也要有文化内涵,两个人物立于铜盘中,轻轻敲击铜盘,就可以讲出一段历史故事,而白大成在其中更是注入了自己的精气神,就如同他在上面演出一样。
最初步入这个行业时,白大成仅20岁,为了让鬃人这门手艺得以流传,他通过李寸松先生在工美大楼工艺美术服务部获得了一个柜台,也得到了相关的合法手续,为他的鬃人找到了销售出路。断代多年的鬃人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让观者备感亲切,白大成自然也不必为市场销量发愁,所得效益也足够保证他的基本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几年之后,随着“文革”的到来,白大成在工美大楼的柜台也只能交还回去,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从事与鬃人无关的临时工作。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白大成开始为他的鬃人自谋出路,那时旅游业有了一定起色,白大成听闻十三陵、八达岭等游览景区有很多外来游客,于是每天从新街口坐公交车赶往十三陵等地区招徕顾客,为他的鬃人打开了新的市场。游客对鬃人的喜爱,对于白大成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在经历了发展和停滞状态之后,他相信鬃人还有自己发展的潜力,并且可以继续开拓新的市场。
1980年,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在天坛内组织了一个燕京书画社,向社会征集作品。白大成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双方一拍即合,当天回到家中,白大成就将自己的一件丝绸上衣扯碎上色,一口气做了十多个孙悟空,才放到燕京书画社三天,他就得知售罄的消息,这样,鬃人才又有了新的延续机会。然而鬃人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随着燕京书画社的人事变动,白大成又要为鬃人寻觅新的销售市场,于是转移到了90年代重新开放的新东安市场内。白大成将一些民间艺人聚集起来,在老北京一条街里租下了一间店铺,为各类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就在2007年,新东安市场对于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要打造国际品牌,鬃人等民间美术只能从中撤走。
白大成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坚持了50余年,从未放弃。鬃人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重视,他的鬃人已不再作为商品在外出售,收藏者与爱好者成为主要的买家。作为一位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白大成一生出售过的作品从未被顾客退还过,作为一位民间艺术大师,白大成将鬃人从濒临失传的状态挽救回来,为它培养了爱好者、收藏者、制作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曾问过白老,在独自一人坚持从事鬃人研究、制作的过程中是否寂寞。白老回答:“我是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