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6届纽约亚洲艺术周于3月14日至3月22日举行,向公众展现了壮观的亚洲艺术品,中国艺术品及中国买家成为此次艺术周的主角。同时,一场以“中国艺术市场:现实与未来”为主题的论坛在纽约举行,中西对话,以另一种方式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
□□ 本报记者 黄辉
持续一周的纽约亚洲艺术周被视为海外中国艺术品交易、交流与展示的盛宴。这一持续6年的艺术盛会以精准的策划、专业的商业方案,整合商业、学术与媒体等多方资源,使全球亚洲艺术品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享这一艺术盛事。
“吸睛”青铜器——展现高古艺术魅力
此次亚洲艺术周较受关注的明星拍品当属“皿天全方罍”,该青铜器早在2001年就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成为中国高古青铜器拍卖价最高的作品,而其器盖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此次艺术周上,来自湖南的收藏家群体在与佳士得沟通后,成功联合洽购皿天全方罍,并计划将其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促成该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在参与此次亚洲艺术周的正观堂主人、艺术品经纪人梁晓新看来:“皿天全方罍以这种方式回归故里,为搜寻重要的流散海外国家文化文物财宝,并促成其回归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也反映出国内企业与富商们开始关注并认识重要文物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和社会效应。”
青铜器成为此次艺术周的主角,市场对古代青铜器的兴趣不断升温,使得古代青铜器专场拍得佳绩。苏富比“金石斯文:重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暨吴大澂《吉金图》”专场中12件拍品有11件成交,仅一件流标。吴大澂《吉金图》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最终以50万美元被上海行家收入囊中。而拓录在《吉金图》中的商晚期己祖乙尊,则以超出估价3倍多的126万美元成交。
在佳士得,青铜仿古兽面觥估价8000美元至1.2万美元,最终以44.3万美元成交,高价成交的背后,也许是因为在乾隆时期宫廷编纂的《西清古鉴》中,收录了类似的器物。在梁晓新看来:“中国高古艺术的魅力正通过历代文人雅士们的传承著录散发出来,尊崇学术考证,回归艺术收藏鉴赏的本质。”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坂本五郎珍藏的青铜鸮壶流拍,该件青铜器估价400万美元至600万美元,在叫价至370万美元时因无人加价而流拍。梁晓新和北京盛世瑰宝总经理、瓷器专家陈连勇均表示,流拍的原因在于:一是相对而言,该件青铜器估价过高;二是这件青铜尊放在了众人期待的皿天全方罍之前拍卖,造成很多买家关注力与资金安排的困扰。在陈连勇看来,坂本五郎收藏的这件青铜器流拍非常可惜。
市场吸金力——满堂红的成功所在
除了青铜器专场,受到关注的当属佳士得的“般若妙相:虔诚信仰艺术精品”专场,32件来自亚洲各地的佛像艺术品总成交额高达1898.5万美元。其中,明永乐铜鎏金药师佛坐像以554.1万美元的高价成交。陈连勇介绍:“佳士得佛像专场作品征集于不同藏家,不同材质、时期、风格的拍品各有特点,虽估价不低,但成交率较高。”
在亚洲艺术周举行期间,纽约五大拍卖公司参与其中,其中,佳士得在4天内举行8场拍卖,总成交额达7211.4万美元,苏富比在3天内举行5场拍卖,总成交额达5614.5万美元。
“市场的多元化、多样性是纽约拍卖会一直以来吸引大量买家的主要原因,这次精心而专业的规划与包装,再次凸显了专业学术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苏富比与佳士得团队对于拍卖市场的前瞻性。市场的细分在所难免,如何定位并开辟新领域,这一场纽约的青铜和佛像盛宴给国内同行很大启发。”梁晓新表示:“拍品把关严格、传承著录清晰可靠,再加上翔实、专业的学术考证,是这一次青铜器与佛像卖得满堂红的成功因素。”
据陈连勇观察,在今年亚洲艺术周上,行家的眼光和资金承受能力比以往明显提高,精品成为市场的支撑,拍品的估价反而不重要。比如,纽约拍卖公司Doyle征集的收藏家Baron Pierre DeMenasce的几件玉器,其中的一件白玉的提梁壶估价50万美元至70万美元,最终成交价高达509.3万美元;而另一件估价为20万美元至30万美元的白玉壶,成交价为296.5万美元。
陈连勇参与竞拍的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的封面作品——元青花如意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是具有典型伊斯兰纹饰、尺寸较大、保存品相较好的元青花瓷。该件作品拍卖估价20万美元至30万美元,最终被一位伦敦藏家以419.7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相对很多西方在世画家动辄天价和国内过亿元的中国近现代书画而言,具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尤其是青铜器、瓷器、玉器的价格还处于低位。”陈连勇表示:“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市场流通不多,出现的精品取得高价,是文物价值和市场价值回归的必然。”
交易之外——多元化的艺术生态
此次纽约亚洲艺术周汇集了全球47家著名古董商行及众多亚洲艺术专家,还有19 家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亚洲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并着重加强了媒体与学术的参与,使整个亚洲艺术周焕然一新。
除了交易之外,纽约艺术周还举办了风格迥异的中国艺术展。比如,老牌纽约古董商蓝捷里推出了丹尼尔夏普罗藏商代青铜器及重要中国古代雕塑展;布鲁塞尔画廊主Gisele Croes在纽约高古轩画廊举办一场有关中国文物的展览;苏富比举办了“抱古融今:洁蕊堂藏康熙瓷器展”等。
梁晓新表示,这届纽约亚洲艺术周较以往更加专业的艺术周主题明确,兼顾商业买卖与学术交流。“艺术周的成功策划和运作,已经超出了商业买卖和拍卖,进入了多元化艺术生态的格局。”梁晓新如此总结,“其模式效应和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古董交易买卖,其国际化的文化大视野与商业运作手法值得所有国内同行学习。”
藏家对话——回归收藏鉴赏的本质
佳士得亚洲艺术部主席石俊生表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亚洲市场的强劲优势再次凸显,一半左右的藏家来自中国。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古代青铜器与喜马拉雅艺术都是欧美收藏家们的收藏主线,欧美顶级收藏家、博物馆与学者们共同建成了稳固的收藏传统与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明清宫廷艺术品,而后逐渐萎缩停顿,但在近几年又开始柳暗花明。
陈连勇认为,“欧美藏家将中国艺术品置身于世界范围进行研究,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艺术品,分析其价值,这也是青铜器、佛像、瓷器等中国艺术品深受西方藏家追捧的原因。”
梁晓新曾表示,皿天全方壘、北宋汝窑盘和成化鸡缸杯这些古代艺术精品出现在市场上,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中国古代艺术收藏时代的结束。不过,陈连勇表示,藏家的换代还需要时间,“不管青铜器还是老窑瓷器,重心还是以国外为主,大部分精品还是在国外藏家手上。”在他看来,“虽然国内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毕竟收藏重心不同,经济实力有限,大多以中低档艺术品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