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开街,中关村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经过25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关村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条街、一个地名,而已蜕变成“中关村”品牌。但这条崛起之路能否适用于国内其他产业集聚区,答案似乎并不明确。
□□ 白杨
北京地铁4号线有一站,就叫“中关村”,那里是原来的“电子一条街”所在位置,是中关村的发源地。曾经的“电子一条街”能代表整个中关村,现如今,这只是中关村示范区的零星一角。经过25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关村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条街、一个地名,而已蜕变成“中关村”品牌。
目睹中关村的快速崛起,国内不少地方正在依葫芦画瓢,旨在打造第二个、第三个“中关村”。然而在前不久召开的“科技与文化融合——中关村创新论坛” 上,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夏颖奇表示:“虽然中国有很多地方在复制中关村,但实际上任何一个高新区也难以真正复制中关村。”
一区十六园带来政策红利
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以后,中关村便形成“一区十六园”的空间格局,“一区”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即整个中关村示范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16个园区,意味着中关村示范区的面积达到488平方千米,而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的总面积只有90多平方千米,可见中关村的幅员辽阔。
“一区十六园的设立,其实是为了政策普惠,原先很多周边区县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划入‘中关村科技园’范围内后,便可以享受税收减免、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独立的产业园或者经济开发区,比如亦庄开发区,之前它只享有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现在将其部分园区划入中关村科技园,其便可以享受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双重优惠政策。
16个园区除了统一享有中关村的政策外,还会根据所在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各自制定独立的政策,以海淀园为例,海淀园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其对企业的扶持资金逐年递增,今年将达到18亿元,这些资金原先主要针对园区内的重点企业,现在开始转向中小型企业。
海淀园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海淀园也在努力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创业环境,以前我们会自己创建一些孵化器,现在更倾向扶持市场化个体,他们做孵化器更专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也是我们思路的一种转变”。中关村创业大街正是此种思路下的产物。
中关村示范区政策的力度及创新性,是绝大多数产业园区无法比拟的。除了有好的政策,管理过程中将政策有效落实,并且能根据市场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这便是企业都喜欢入驻中关村的原因,也是中关村发展壮大的基础。
“地利人和”铸就良性生态环境
很多企业从各地汇聚到中关村,看中的便是中关村得天独厚的条件,首都的政策、技术、人才优势,让企业站在更高的平台,更有利于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中关村拥有70多所国家重点大学,有200多个包括中科院、工程院在内的研究所;在156万高科技企业员工中,大部分都获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这里的人才资源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难以复制的。
中关村还有很多教授、科学家、院士,这些都是中关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每年还有上千海外留学生到中关村来创新创业,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20万人。
中关村的信息资源、金融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中关村几乎凝聚了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子公司、代表处,而且中国的民营资本也在中关村上空盘旋。夏颖奇称,中关村的企业融资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中关村的中小型创新企业都是三五个人,三五十万元资金起家,这些企业虽然人数不多、资金不多,但都由教授、博士生、院士组成,朝气蓬勃、具有活力,拥有团队创新精神。加上中关村秉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态度,不断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促使中关村企业的更新换代极为频繁,每天都有新的企业注册,正是如此,中关村才能够吸引众多创业家汇集于此,为中关村注入新活力。
中关村多年来形成的创业氛围,是其独一无二的持续竞争力,也是中关村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复制转移皆不易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中关村的产业空间日趋饱和,产业转移成为大势所趋,目前,中关村海淀园主导的转移项目有4个,分别在河北秦皇岛、内蒙古赤峰、山东齐河和江苏溧阳,这些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能够在企业购地、租赁厂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看似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配套、人才招揽等一系列问题,无形之中成本反而增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关村的政策、人才、环境等条件,并不是在创立之初就能达到现有水平,也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并不断摸索与调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中关村示范区主导的转移都困难重重,更何况其他的模仿者。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些开发商提出“复制中关村”计划,抑或是打造中关村升级版,这无非是想为自己的园区戴上“中关村”的帽子,但并不是带上这个帽子,就意味着这个园区就能够获得同中关村一样的成功。
新的园区应该借鉴的是中关村25年的发展经验,比如在园区规划阶段,完善周边的配套以便园区员工生活、考虑到人才输送及保留等问题;在政策方面,将政策真正地落实到企业中、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在运营管理方面,用心营造园区文化氛围、提高办公效率等等,中关村在这些方面的经验才是园区真正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也只有通过加强这些“后天”的努力,才能缩小与中关村“先天”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