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文化财富周刊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融资案例
  标题导航
中国综艺秀:资产证券化面临考验
多屏时代纪录片如何“借东风”




 中国文化报 >  2014-07-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综艺秀:资产证券化面临考验

    《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是业内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

    不管是央视、地方卫视,抑或是视频网站、其他社会电视节目生产机构,都加入了综艺秀生产大军,力求做出一台“现象级电视节目”,向《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看齐。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不断扩容,成就了综艺秀在多屏的话题影响力和强大的吸金能力。看中这一点,一波电视节目制作方资产证券化的浪潮扑面而来,资本打造了现象级电视节目,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运营方也要在资本市场寻求套现退出。

    □□特约撰稿 关尔

    重金打造的“文娱核弹”不断出现,近年来文娱节目的吸金能力也大幅提升,仅以国内综艺节目广告冠名费为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独家冠名权以2.5亿元售出,赞助总招标金额超过13亿元。如果加上冠名之外的其他广告及整合营销内容,它作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的价值已经不低于一部热卖的影视大片。

    与此同时,随着浙富控股入股《中国好声音》的运营方梦响强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响强音”)40%股权、华录百纳收购《最美和声》的出品方广东蓝色火焰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色火焰”)100%股权,一波电视节目制作方资产证券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其中尤以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制作团队和品牌运营方为资本市场所热宠。

    无论投资者“转身”与否,这场资本大戏已然在A股揭幕。

    综艺至上

    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出现,使中国整个娱乐产业的常规业态发生了改变。电视节目成了话题的制造者、注意力的分销平台。

    “光线也正在酝酿推出现象级的电视综艺节目。”当笔者追问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如何看待“好声音现象”“爸爸去哪儿现象”时,公司董事长、总裁王长田如是回答。

    1998年,王长田创办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制作机构——光线电视研究策划中心,第二年创办《中国娱乐报道》,这是中国第一档制播分离的电视节目。2011年,光线传媒作为第一家以电视节目制作起家的传媒公司登陆创业板,此后凭借出品《泰囧》、《致青春》等票房吸金之作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虽然光线传媒仍在制作电视节目,但“现象级”的大旗已经在综艺江湖中几度流转。

    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焕斌看来,所谓“现象级电视节目”,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收视率、影响力,包括收视率、点击量、社交媒体关注度、理论界的讨论热度等;另外就是对行业创新起引领作用,有行业标杆意义。

    笔者访问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过去15年间,能够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有2004年掀起选秀热潮的《超级女声》、2010年以制造话题为导向的《非诚勿扰》,以及2012年开始播出的《中国好声音》和2013年萌娃逗乐中国的《爸爸去哪儿》等。相较于电视湘军的综艺秀,《中国好声音》现象最为典型地展现了当下电视文娱圈的变化:传播业态在变化,资本在加速进入,打造现象级电视节目。

    “在《中国娱乐报道》的年代,一个歌手想要出名,就要找到唱片公司,发行唱片、打榜、积累歌迷;而现在,无论哪里来的草根歌手,进到选秀平台,一步到位就可以红。整个唱片工业的流程变了,娱乐产业的业态也变了。娱乐节目成了话题的制造者、注意力的分销平台。”一位业内人士称。

    另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本的介入。2012年,制作方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出单方面承担《中国好声音》的全部成本,与浙江卫视签署收视对赌协议,将收益方式改为与播出方进行广告分成,而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实力雄厚的华人文化产业基金。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达成了播出平台、制作团队、投资方的多方共赢。重金打造的文娱节目的吸金能力也大幅提升,仅以2013年国内综艺节目广告冠名费为例,《中国好声音》冠名费达2亿元,排名第三,如果加上冠名之外的其他广告及整合营销内容,它作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的价值已经不低于一部热卖的影视大片。

    而在《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制播分离的模式取得成功之后,众多资本和传媒公司看到综艺领域的巨大盈利空间,也纷纷大力投入电视制作。仅以今年年初为例,就有华谊兄弟参与制作北京卫视的综艺节目《私人订制》、华录百纳和欢乐传媒联合制作在东方卫视播出的喜剧节目《笑傲江湖》等。

    资本打造了现象级电视节目,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运营方也要在资本市场套现退出。当以吸引眼球为长项的文娱制作团队出现在资本市场上时,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估值。

    两个20亿元

    两个估值超过20亿元的资本动作让业界惊叹。相比之下,两家公司去年的净利润并不惊艳,甚至平平无奇。

    从参股20%加码至参股40%,再到成功谋求51%的绝对控股,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对《中国好声音》的运营公司梦响强音情有独钟。

    早在3月26日,浙富控股首次公告确认有意收购梦响强音股权时,其谋求的占股比例仅为20%。4月25日,浙富控股发布公告宣布以8.4亿元收购梦响强音40%股权,并与梦响强音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在梦响强音2014年度审计报告出具后6个月内,浙富控股有权以现金或股权方式按约定的定价原则,再收购梦响强音不少于11%的股权。目前,浙富控股已经通过托管方式合计拥有梦响强音51%的股份,实现绝对控股,梦响强音的整体估值也已达到21亿元。

    同期,4月3日,华录百纳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蓝色火焰100%的股权。该交易的总对价为25亿元,其中股份支付16.9亿元,现金对价8.1亿元。2012年,华录百纳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近年来,影视行业的并购风生水起,但在此次发布并购方案前,华录百纳一直鲜有并购动作。

    两个估值超过20亿元的资本动作让业界惊叹。相比之下,两家公司去年的净利润并不高,蓝色火焰为8181.99万元,梦响强音更低一些,为5068.85万元。如按市盈率进行估值,分别相当于30.55倍和41.43倍。“再考虑到30%左右的流动性折价,这样的估值已经相当高了。”有业内人士称。

    与此同时,两家公司此前并没有十分光辉的历史。蓝色火焰2012年实现净利润6163.27万元,当年4月其最后一次引入机构股东(东方富海、深圳盛桥)时确认的整体估值只有13亿元,仅为目前估值的一半,而梦响强音成立于2012年12月6日,当年业绩更不值得一提。

    估值难题

    目前,评估手段主要基于标的公司将处于一个增长阶段,在一定阶段后将转入稳定盈利,而追求“眼球效应”的综艺类节目制作企业是否能平稳地按照这个假设运营,值得深思。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估值,让购买方花费如此重金?从购买方自身角度而言,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市场把大部分目光聚焦于电影、电视剧制作方。继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上市后,影视制作圈的同业并购势头迅猛,仅去年至今,就有长城影视借壳江苏宏宝、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光线传媒收购新丽传媒20%股权等诸多案例。此外,还有中南重工、熊猫烟花、湘鄂情等主业不振的上市公司把多元化的目光聚焦于影视业。

    随着影视制作类企业可供收购标的的减少,综艺类节目制作企业自然进入并购方的视野。

    另一方面,正如一位并购人士所说,2014年文化传媒行业重组将走入深水区,“‘精品内容—强势媒体—广告金主’全产业链的运营策划类公司会成为并购抢手货。”蓝色火焰恰好符合这样的描述,一方面手握良好的电视台资源,进行内容制作;另一方面起家于营销策划,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与大客户长期合作,实现共同成长。某家电品牌与其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双方合作时间已逾10年。

    而表面上看来,标的资产的盈利承诺情况也相当“给力”。蓝色火焰承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实现净利润2亿元、2.5亿元和3.13亿元;梦响强音也不甘示弱,未来3年的盈利承诺分别为1.6亿元、2.2亿元、2.8亿元。如果按收购估值计算2014年市盈率,两者分别大降至12.5倍和13倍。

    恰如光伴随着影,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蓝色火焰和梦响强音的利润在收购前后都有一个“断层”。如果今年两者均顺利完成盈利承诺,则净利润同比将分别增长144.44%和215.64%。“一般而言,这类轻资产公司评估值是基于收益法的,那么未来流入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就是估值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盈利承诺和评估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一位评估人士说。

    不过,目前评估手段主要基于标的公司将处于一个增长阶段,在一定阶段后将转入稳定盈利。综艺类节目制作企业是否能平稳地按照这个假设运营值得深思。目前,综艺类节目的“眼球效应”十分突出,观众总体处在“喜新厌旧”中。

    “比如,2004年的《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当时运营商的价值该怎么计算?现在呢?”一位文化行业资深从业人士表示:“一方面,这类企业依赖与特定电视台的合作关系,如果有更好的分成,电视台可能会选择其他制作方;另一方面,在节目上要保持不断创新。目前,《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国内较好的综艺节目版权均购买自国外,如果新进入者众多,必然推高这个价格。”

    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担忧,不由得令人想起去年火爆的手游。当时就有分析人士认为,达到业绩目标也不能说没有可能,手游公司在越过盈亏平衡点之后,通常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手游产品的周期都不长,所以需要公司在产品开发上持续成功,这是很大的挑战。这样的评价似乎也可以用在综艺节目制作企业身上。资本进入后的节目制作方能否不断给观众带来新节目,实现稳定持续盈利,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