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9月20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曲阜市召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回顾了中国孔子基金会30年来走过的历程,并对基金会今后的工作方向进行了阐述。
中国孔子基金会是国家支持的全国性学术基金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公告》和《章程》中明确宣布:基金会的宗旨是团结与组织全国学术界对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科学研究,根据实事求是、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扬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宣布,基金会将联络、组织海内外学术界的朋友,在孔子研究领域作出成绩,以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所贡献。30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积极践行自己确立的宗旨,在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介绍,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学术活动,推动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我们组织与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儒学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儒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儒学与全球伦理’‘儒学与21世纪’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均在海内外学术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大千介绍,基金会组织的很多学术会议都开了两岸交流和世界文明对话的先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30年来基金会单独主办或与其他团体、机构合作主办大、中、小型学术讨论会议80多次。
编辑出版学术期刊和著作,与时俱进反映孔子思想和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基金会30年来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王大千介绍,1986年,基金会创办了《孔子研究》,如今,这份刊物连续出版了28年,已成为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之一。此外,基金会还于1987年组织编写了《近四十年孔子研究论文选编》、《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49—1986)》;2001年创办《中国儒学年鉴》;2005年,基金会将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工程列入该会重大项目进行联合编纂与支持……截至目前,基金会编纂出版的部分书籍获得了全国优秀图书奖,有的还被孔子学院指定为教材。
伴随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金会积极开展社会普及工作,积极推动儒学日常化、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让儒学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青年。王大千介绍,2006年,基金会开始实施了《论语》普及工程,推动《论语》进学校、进社区、进行业;2007年,创办了“中国孔子网”;2008年,创办了“孔子文化主题校园”“国学流动图书馆”。同时,基金会还联合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分别于2010年、2012年、2014年在济南连续组织了3届“儿童经典诵读美读大赛”;2009年,基金会与山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崇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104集动漫《孔子》。
30年来,基金会以各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王大千说,2005年,基金会启动了“《论语》译介工程”,历时10年先后出版了中英文、中日文等版本《论语》,受到了海内外的欢迎。2009年,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社会各界开展了“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到目前已走遍了5大洲30多个国家,在海外孔子学院和主流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中国孔子基金会是1984年经中央批准,由政府拨付专款支持的全国性乃至有国际性的文化学术基金组织,基本宗旨是通过社会支持,多方募集基金,积极组织和推动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研究工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推动人类和平、团结与进步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