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习连创作的冀派核雕系列作品
□□ 本报记者 毛俊玉
“80后”冀派核雕艺人张习连就像一个布道者,把他所掌握的技艺毫不吝啬地免费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年轻人。他的艺术播种带动了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核雕产业的发展。粗略统计,张习连的学徒一年所创造的价值为3000余万元。如今,张习连领跑的冀派核雕在京津冀地区的市场越来越大,其所在的永清县别古庄镇也已成为华北地区初具规模的北工核雕工艺品生产基地。从一个热爱核雕艺术的乡村少年到担当传播技艺重任的传承人,张习连在核雕文化世界里浸染了将近20年,他是冀派核雕及永清核雕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一个流派的创立者
10月11日,记者跟随廊坊当地几位热爱民间文化的友人来到永清县别古庄镇。走在沾满泥土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核雕制作及销售招牌目不暇接。永清冀派核雕正是从这里生根发芽,并成为惠及一方的富民产业。
穿过热闹的街道,我们在永清冀派核雕艺术文化体验中心见到了冀派核雕创立人张习连。他是一名农村创业青年,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新青年,很多笔触与镜头已详细介绍了他的事迹。张习连从16岁开始学艺,师从永清县民间雕刻大家杨恩奇。2004年,奔赴苏州拜师南方雕刻家周雪官门下,经过刻苦钻研,深得苏作雕刻技艺精髓。除拜师学艺外,他还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创作灵感,了解和借鉴各类雕刻技巧,融会贯通、为他所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张习连巧妙地融合了北方雕刻艺术与南方技艺,终自成一派,其作品兼具北工雕刻刀法简洁流畅以及南工雕刻圆润细腻的风格。
为树立冀派核雕在市场上的独特形象,2008年,张习连创立冀派微雕艺术工作室,他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遵循传统理念的同时大胆革新,创作了一批艺术特色显著、开冀派核雕艺术之先河的代表作品,如《骑兽十八罗汉》、《浮雕十八罗汉》、《五福娃》等。2014年3月,《骑兽十八罗汉》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中荣获工艺美术金奖。张习连的技艺水平得到了工艺美术界的认可。
永清冀派核雕已成为一个品牌。“从商业上讲是品牌,但我们是雕刻艺人,就会说冀派核雕是一个流派。北方的核雕工艺已很成熟,但以小作坊的方式发展难以提升影响力,我创立冀派核雕就是想引导大家一起把北方核雕做得更好。”张习连说。
现在冀派核雕作品价值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集收藏、欣赏、健身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工艺品。张习连说:“我对核雕行情始终看好,今天的核雕艺人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能满足玩家和藏家的需求。”
技艺是宝贵的财富
张习连一直坚持手工雕刻,在方寸之间浇灌艺术之花。今年4月,他被评为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清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传承责任比之前更大。“现在我学雕刻快20年了,我就想玩一辈子的刀工。”张习连说。
张习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稳重憨厚、不善言辞表达,但沉稳的性格也使得他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下能静下来安于创作。“坐在工作室内安心雕刻,我已习惯这种生活状态。特别是核雕艺人,一定要安静下来,无论外界怎么浮躁和喧闹,静心创作是第一位的。”
冀派核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已得到了较大提升。“我们改变了核雕以手把件为主的传统创作模式。以前核雕是用来把玩的,现在我们创作了一系列核雕摆件,受到藏家的欢迎。我的想法是要在艺术上进行创新,精雕细琢,做出特色。”张习连说。他所说的这些摆件作品或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民间传说,或取材于佛教、道教传统故事,经过张习连对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元素被刻印在了小小橄榄核上,鲜活生动。今年获奖的《骑兽十八罗汉》就是代表性核雕摆件作品。
对于收藏品,保值、增值是藏家最关心的。目前,张习连也在探索把错金银、贴金箔、宝石镶嵌等传统技艺应用于冀派核雕上,结合贵金属及宝石的搭配进一步提升冀派核雕的身价。
酒香也怕巷子深,但现在张习连冀派微雕艺术工作室并没有专人负责市场营销和推广。“我们的产品靠口碑卖出去的,就是人传人,玩家和藏家逐渐了解了我们的作品。”
文化富民
在张习连看来,核雕已经很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需求旺盛的消费市场为核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怎样抓住文化消费增长的机遇把冀派核雕发展壮大?张习连的想法还是多收徒弟,传承核雕手工艺,带动更多的徒弟创业。
其实,从2004年起,24岁的张习连就已开始传授技艺。而他收徒遵循的原则与一般人迥然不同:“免费授艺,包教包会,回收产品。”10年来,张习连已收徒400余人。他们来自别古庄镇及周围20多个村街,甚至有人不远千里从山东、东北等地前来拜师学艺。习得技艺后,他们独立创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生活。正是这些核雕技艺的年轻继承者们的加入才推动了冀派核雕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
张习连所带过的徒弟一年创造的价值保守估计有3000余万元。对于吸引那么多农村青年前来学习核雕技艺,张习连说:“除了喜爱,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农村娃娃来说,创业是最难的,但学习核雕技艺后,不需要多少投资,就能自立门户制作和销售核雕产品。”
在永清冀派核雕艺术文化体验中心,记者见到了一位行动不便的年轻人正在聚精会神地雕刻一件橄榄核。他来自永清县距离别古庄镇几十里地的另外一个乡镇,张习连不仅传授他技艺,还为他提供免费食宿。早在2004年张习连就管吃管住免费培训了3名残疾学员,一学就是3年。现在3位残疾人都已是优秀的核雕艺师。张习连热心向农村青年免费传授技艺与他的过往经历有关,多年前,贫穷的日子里,一家人没少过吵吵闹闹的日子。他结婚时背下债务,还有一个老母亲和身体残疾的哥哥要赡养。坚持不懈追求的核雕艺术让张习连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变得富足。当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开始回报社会。
在外人看来,张习连是在做公益事业。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张习连也有另一种解释:“可能算是公益事业吧,但对我自己也有好处,徒弟多了,咱们的名声才更大,冀派核雕才能发扬光大,因为这件事凭一个人的力量做不起来,需要大家一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