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P2P网贷专题

第3版
P2P网贷专题
  标题导航
守望文明 传播文化
寻访川盐古道




 中国文化报 >  2014-10-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文明 传播文化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发展纪略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内景

    编者按: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于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创办,并由郭沫若题写馆名,是我国建立较早的专业博物馆之一。今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迎来了建馆55周年。经过几代盐博人的共同努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各界关注与支持中茁壮成长起来,在文物保护、盐业研究、陈列展览及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纪念建馆55周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对川盐古道的考察是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点之一。

    川盐,在中国盐业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的行销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深刻地影响了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川盐运销而形成的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通道。但长期以来,对盐业运销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研究十分欠缺,开展对川盐古道的学术考察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考察的基础上,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自贡组织召开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

    □□程龙刚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014年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自贡盐博馆”)根据邓小平同志倡议而创建的第55个年头。55年来,自贡盐博馆始终致力于文明的守望和文化的传播,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孜孜以求、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文物保护 固本培元

    自1959年建馆以来,经过55年的辛勤积累,自贡盐博馆征集了大量以反映盐业史为主的文物,总数达1万余件,其中包括一级文物54件,二级文物100件,三级文物425件。这些藏品中,既有世界唯一的一套古代钻治井工具群,又有以“中国最古老股票”为代表的盐业契约、账册、岩口簿等。此外,还有一批传世文物和艺术珍品,主要以仇英、翁同龢、张大千、丰子恺、赵熙等艺术家作品为代表,如仇英的《仕女图》和张大千的《瓜果图》等。

    镇馆之宝——中国古代钻治井工具群,是历代盐工们无与伦比的精湛技术和工艺的生动体现,其科学价值和首创精神为中外人士和专家学者赞叹。为保护这套易于锈蚀的铁质文物,自贡盐博馆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联合成立中国井盐传统铁工具保护课题组,于1993年研制出自贡盐业铁工具防锈处理的较佳配方——CLFJ防锈处理配方,荣获“四川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运用该成果,自贡盐博馆成功地保护了馆藏的500多件铁质文物,并向全国推广。

    自贡盐博馆的馆址——西秦会馆,原是清代陕西籍盐商为联络同乡、聚会议事而修建的同乡会馆,既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艺术精品,又是盐业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西秦会馆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面临遭受破坏的风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老一辈盐博人以布置“红海洋”为名,巧妙地覆盖和保护了西秦会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1997年,自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自贡盐博馆努力抢救文物,将洪灾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科学研究 强劲支撑

    自贡盐博馆精心培养了一支盐业史研究队伍,他们在盐业史研究领域发表科研论文近300篇,专著、志书、图书20余部,以《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中国盐业史辞典》、《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等专著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奠定了自贡盐博馆在盐业史研究领域的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贡盐博馆先后有40余项科研成果获政府部门奖励。

    在开展盐业史研究的同时,自贡盐博馆于1976年创办了馆刊《井盐史通讯》,1986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井盐史通讯》更名为《盐业史研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8年,《盐业史研究》改为季刊,定期出版。1996年,《盐业史研究》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2013年12月被《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扩展版收录名单》收录,在学术界、社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列展示 生产精品

    1962年春节,自贡盐博馆成功推出了首届盐业史基本陈列。1976年,第二届盐业史基本陈列对外开放。1981年,自贡盐博馆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届盐业史基本陈列——“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其是自贡盐博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载体,展线长约300米,通过600余件文物、标本、模型、实物和图片,展现了2000多年来以自贡为中心的井盐业在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和制盐等方面的恢宏画卷,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钻井技术上的杰出贡献、卓越成就和伟大创造力。1995年,自贡盐博馆多方筹集资金25万元,对基本陈列的制盐展厅进行全面更新。除在内容上有所调整外,更引入现代化的陈列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开辟了盐业博物馆陈列发展的新时代。

    2005年至2007年,自贡盐博馆分3期对基本陈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用紧贴时代脉搏的“中国井盐科技史”取代“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中国井盐科技史”展示的内容信息量更丰富,展示形式更通俗化、科普化,展示手法更多样化、艺术化,陈列的艺术品质和科技含量有了显著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贡盐博馆游览区域的面貌和对外窗口的形象。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自贡盐博馆在抓好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大力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红岩魂”“周恩来生平业绩展”“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图片展”“四川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果展”等。截至2013年,自贡盐博馆共举办临时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科普教育 服务社会

    1979年,自贡盐博馆正式招收第一批讲解员,成立展览服务接待站,专门负责讲解接待工作。自此,自贡盐博馆的讲解员队伍开始形成。

    1998年,自贡盐博馆在科普教育手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等观众上门“受教”,转向了走出馆门找观众“授教”。1998年,自贡盐博馆牵头与12所学校签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约。自贡盐博馆常年送展览下乡镇、进社区,普及盐业历史和相关科学知识,近年来,还组织专业人员编著出版了《中国自贡盐》、《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可爱的家乡》等科普读物。

    面向未来,自贡盐博馆提出了建设系列陈列馆、中国盐业科技馆、社区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设想:

    一是建设系列陈列馆。自贡盐博馆力争用5年时间,新建自贡盐务史陈列馆、自贡盐运史陈列馆、馆藏文物精品陈列馆、自贡盐商生活体验馆等分馆,重点展示“千年盐都”自贡的人文历史,不断丰富自贡盐博馆的内涵。

    二是兴建中国盐业科技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成井盐业遗址的四口盐井,即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为基础和核心,兴建中国盐业科技馆,重点展示以自贡井盐钻井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三是构建西秦社区博物馆。通过对西秦会馆—龙凤山—王爷庙的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构建西秦社区博物馆,整体再现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为自贡再添一张文化名片。

    四是建设智慧博物馆。自贡盐博馆深入践行 “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将“物”转化为“数字”,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博物馆的展示时间和空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