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
4月至9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自贡盐博馆”)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获得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一些新发现,对川盐古道的基本面貌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川黔古盐道:四大口岸的巧妙
贵州素不产盐,历史上贵州人民所食之盐主要由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运入,其中川盐占最大比重。川盐入黔,主要集中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
仁岸盐道,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为起点,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为终点,主要线路是合江—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此条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合江、土城、丙安、二郎滩、马桑坪、吴公岩、茅台、遵义、鸭溪及金沙县。
永岸盐道,经永宁河至泸州叙永县,再由叙永运往贵州,此运程主要分为两条路:一是雪山关到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宁;二是叙永到赤水后再运至毕节、大方、黔西、威宁、水城、兴义及盘县。考察组对永岸盐道上的纳溪、叙永、普市、雪山关、赤水、大方县瓢井镇、大方县达溪村、毕节七星关及威宁进行了重点考察。
綦岸盐道,自重庆江津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上运至贵州遵义桐梓县属的松坎起岸。考察组选取了江津真武社区、綦江县城、綦江东溪古镇及遵义的鸭溪镇作为綦岸盐道的主要考察点。
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黔境腹地。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涪陵码头、酉阳、思南县城及沿河县城作为主要考察点。
川滇古盐道:多条古道的重叠
云南本产盐,但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的盐产地道路险远,严重缺盐,主要依靠自贡富荣盐场和乐山犍为盐场的食盐接济。川盐入滇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乌撒入蜀旧路线,即叙永—毕节—威宁—宣威,再从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二是沿着“五尺道”路线,即宜宾—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曲靖;三是“闰盐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宜宾的南广镇、筠连县及昭通的盐津、昭通城区、曲靖的会泽县城、沾益、富源、宣威及毕节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及瓢井镇作为主要考察点。
川鄂古盐道:川盐发展的黄金古道
川盐入鄂,是川盐发展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至今,恩施、竹溪、竹山、房县、巴东、兴山及神农架林区还保存着大量的盐运古道。
水运是进入湖北重要的方式,尤其依靠长江、汉水、清江及酉水河的水运。长江线是川盐入鄂的最主要的运道,自贡、犍为的盐运至泸州,由泸州进长江经江津、朝天门、涪陵、丰都、奉节、巫山沿川江顺流而至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沙市;忠县、云阳、奉节的食盐直接顺长江运往湖北腹地;巫溪的食盐经大宁河运至巫山后进入长江,再顺江进入湖北销区。
陆路方面,据调查最重要的“主动脉”是食盐运抵万州、云阳、巫山、奉节、石柱的水运码头后起岸,翻越渝鄂交界的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再由来凤再转运至湖南的龙山、桑植、张家界及凤凰,其内部又有多条网状式支线。川鄂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石柱、利川、建始、咸丰、来凤、竹溪、竹山及神农架林区。此外,还对作为盐产地的重庆忠县、巫溪、开县、云阳及彭水进行了考察。
川湘古盐道:武陵腹地中穿越
川湘古盐道主要分布在湘西的武陵山区,主要是从恩施、铜仁、酉阳3个方向进入桑植、永顺、张家界等地,进而覆盖湘西全境。
经恩施的盐进入湘西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经建始、恩施、宣恩、来凤进入龙山、桑植、永顺;二是经恩施的建始花坪、景阳双土地、石灰窑、鹤峰,进入桑植,再到张家界等地。酉阳方向的盐,经湖北咸丰、来凤到龙山;或经里耶、洗车河到龙山,再经桑植、张家界、石门到澧县,到澧县后部分盐又经常德进入洞庭湖流域。铜仁方向的盐,主要是从涪岸经乌江运至铜仁后,转运入湘西的里耶、凤凰及洪江等地,再转运至沅水,由沅水进入洞庭湖流域。川湘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龙山、桑植、里耶、凤凰、洗车河、捞车河及洪江等地。
沿线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川盐古道沿线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与盐运相关的文化遗产。调查中发现,古盐道的遗迹基本上是清晰可循,非常具有代表性且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就有自贡汇柴口古盐道、金沙县五里坡古盐道、石柱西沱镇楠木垭古盐道、泸州雪山关段古盐道、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段古盐道、毕节七星关段古盐道、盐津豆沙关段古盐道、建始县花坪镇石垭村古盐道、神农架林区红举村段古盐道等。沿线碑刻和摩崖石刻众多,如龚滩的《永定成规》、《永定章程》碑,金沙县渔塘河碑刻群,竹溪卡门湾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赤水河吴公岩的《吴公浚河记》碑,来凤县石桥村的《千里告之》碑,豆沙关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及自贡漆树乐膳坊的《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碑等。
川盐古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寺庙和会馆建筑,最具有普遍性的有西秦会馆(陕西庙)、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万寿宫、禹王宫、贵州庙、湖广庙及王爷庙等。并且,川盐古道沿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盐运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典型的有贵州茅台酒、先市酱油、福宝豆腐干、合江早豆花、涪陵榨菜、利川柏杨镇豆腐干、黄柏园的桃花灯以及广泛流布的船工号子、背盐歌、挑夫歌、民歌、诗词等。
以文化线路的视野保护川盐古道
通过系列的考察,考察组征集到相关实物、文物30余件,获得重要碑刻资料拓片7张,搜集到盐运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58册,照片累计达5.6万张,访谈录音达72小时,对川盐古道上食盐的运输线路、盐运与文化遗产、古镇、古街、古村落及古盐道的保存现状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考察组一致认为,川盐古道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但是,川盐古道相关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濒危和加速消失的局面。为此,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自贡盐博馆希望用“文化线路”的视野,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重庆“五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快启动川盐古道保护规划,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结合此次系列的学术考察,自贡市盐博馆将于10月24日至26日组织召开“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11月,自贡盐博馆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展开对闰盐古道(西昌至丽江段)及川北古盐道的实地调查,以对整个川盐的运销范围和川盐古道及其文化遗产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在2014年底,全部考察结束后,将由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图录。同时,为保护和抢救川盐古道上的文化遗产,自贡盐博馆将积极筹备自贡盐运史的相关陈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