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坐落在上海浦江对岸的龙美术馆,日前将两个楼层的三个展厅全部贴上了代表“革命传统”的红色墙纸。这个以收藏“红色经典”作品引人关注的美术馆,正在展出“革命的时代:新中国建立65周年纪念特展”。该展由陈履生担任策展人,选取了自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主题性创作200余件,涵盖油画、国画、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多个画种,其中许多作品曾是各类教科书、美术史、海报、宣传画和邮票上的“常客”,是龙美术馆在这一主题性收藏方面的成果展示。
本展览以个案研究为特点,依时间排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为开端,展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的木刻版画创作。“新木刻运动最初是由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作品得到进步美术青年的欢迎和响应而兴起的。版画顺应了‘为大众而艺术’‘艺术属于大众’的思潮,发挥了革命斗争武器的功能,在民众中起到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陈履生介绍,这一时期,涌现出以古元、李桦为代表的一批进步艺术家,将版画化作刺向黑暗的匕首。
第二部分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主题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政治运动此起彼伏,艺术表现出了主题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而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促使了艺术观念上的更新,改变了主题创作的单一化倾向,体现出新时期创作的历史性变化。其中,孙滋溪于1964年创作的油画《天安门前》,具有鲜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而陈衍宁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则把毛主席画在人民群众的中间,既突出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也恰当地表现了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特别展示了“文革”期间的作品。这段特殊的时期,主题创作成了政治的工具,艺术的异化使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一样记录下时代的创伤。但是,艺术家的积极努力也使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出了特别价值。而“文革”结束后,思想的禁锢被解除,主题性创作也产生了革命性减弱、思想性增强的新变化。“主题性创作到20世纪末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如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样,尽管政治的需要在减弱,主题创作也不再成为一家独尊,但其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叙事方式,却是许多非主题性作品难以比拟的。”陈履生说。革命的时代虽然成为过去,但是,革命的时代所遗留的艺术精神与品格,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方法,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份遗产。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表示:“之所以被这些作品吸引,首先,当时的艺术家很虔诚,充满激情。现在再来画革命历史画,不管是当年的老画家,还是现在的新画家都不是当年的味道了。因为发自内心的崇高、无私的信仰已经与原来不同。其次,艺术创作方式很特别,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画家不能随便画,题材有限定,画出来还得喜闻乐见,群众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