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张充仁:被遮蔽的雕塑巨匠
唐小禾:在制作中领悟“物性”




 中国文化报 >  2014-10-1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小禾:在制作中领悟“物性”

    人物名片

    唐小禾,湖北武汉人,1941年生于四川,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曾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现任湖北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

    埃及文明史(壁画局部)  唐小禾

本报记者 冯智军

    第一次见到唐小禾,是他来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壁画评选。因素未谋面,唐小禾爽朗地在电话里说:“我就在路边等你,你看到一个全是白头发的就是我了。”刚见面,唐小禾就和蔼地问:“愿意跟我们一块吃饭吗?”短短的时间里,唐小禾的热情与直爽就打消了我初次冒昧造访的局促。

    如今年过七旬的唐小禾做起事、聊起天来依然饱含激情,同时却也异常谦逊。他的家庭可谓是真正的艺术世家,父亲唐一禾,1930年赴法国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归国后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伯父唐义精是近代美术教育家、画家,1920年创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母亲熊明谦,也毕业并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唐小禾的夫人程犁,出身于书香门第,与唐小禾共同考入湖北艺术学院附中,两人从这里开始“相识、相慕、相知、相亲、相爱”,携手创作至今。而他们的长子唐晖现为中央美院教授,次子唐骁任教于湖北美院。

    2007年,91岁的熊明谦女士和唐小禾决定,把唐一禾先生的所有遗作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今年,“大风大浪:唐小禾、程犁艺术回顾展”在湖北美术馆的展览,更是让人们了解了这对艺术伉俪的丰富人生。

    “傻劲”少年崭露头角

    1941年,唐小禾出生在四川江津县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那是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院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地点。而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院,就是由其伯父唐义精在五四运动中创办,其父唐一禾从法国留学回国后,也在这所学校教学。但可惜这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在唐小禾三岁时惨遭变故,1944年4月24日,唐义精和唐一禾兄弟二人乘船去重庆参加“中国美术协会”会议和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时,江轮触礁,两人不幸双双溺亡。

    但母亲的教诲,父亲的遗作,家藏的画册,已经为耳濡目染下的唐小禾打开了走上艺术道路的大门。“在我面前展现的是艺术的崇高和庄严,让我内心有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唐小禾回忆说。

    1957年,16岁的唐小禾与程犁进入湖北艺术学院附中,三年后,他们共同升入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油画专业学习。1961年,还是大学一年级时,唐小禾的第一幅油画创作《延安求学》入选1962年湖北省全省美展。1964年,唐小禾的《五好社员发奖》与程犁的第一幅油画创作《红榜》入选全国第四届美展,《红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时年,他们都年仅23岁。这样的成绩背后,是辛勤的学习与不舍的探索。在唐小禾1960年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他在北京看展览留下的3000余字的心得体会。而在1962年唐小禾的一本创作构思笔记里,记录了他打算创作的油画题材,构思、构图竟有20多个。

    回忆起这些岁月,唐小禾说:“在我们学习与成长的年代,画了大量人物与风景写生。现在翻看这些写生作品,也不由得为自己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勤奋所感动。比起现在靠照相机甚至电子技术代替画面,真有一股可爱的‘傻劲’!现在看这些作品可能有点‘粗糙’,但从画面表现出的精气神是照片无法比拟的。”

    逆境中选择进取

    1965年,唐小禾被选派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组工作,跟随王式廓、林岗、闻立鹏、蔡亮、潘世勋等卓有成就的画家们创作学习,这段历程对他的创作道路影响巨大。“我的视野开阔了,这是我自学生时代以来,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上,认识和能力的一次较大提升。”唐小禾认识到,创作是思想的表达,作品的营造要高屋建瓴,站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作品的取向做宏观与整体的把握;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掘与建构的过程,就像设计制作,要想了做,做中想;创作过程中有思想火花,有艺匠之心;立意、取向是关键,态度严谨是成功的保证,素材充分才会使画面丰满,功夫做到位才能出高质量作品,才会有可看之处……

    这些体会,帮助他在“文革”中坚持创作,从阴影中走出来。“在逆境中可以选择沉沦或是进取,我相信只要不抛弃自己,机会与希望永远存在。”唐小禾说。

    1971年夏天,得知要举办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唐小禾创作了《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这幅近三米的油画,是唐小禾用9个日夜完成的。这幅画不仅是其早期油画的代表作,也在“文革”中广为流传,被誉为“‘文革’前期美术样式的一种学术性的集大成”。在这之后,唐小禾与程犁又共同创作了一幅《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后来,有收藏家承诺对因为保存条件限制而已经有了损坏迹象的这两幅作品找专家修复,唐小禾就都交给了那位藏家。据说现在一张在美国,一张在加拿大,仍被私人收藏。

    “‘文革’结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以新的作品来弥补自己在创作上的不足,对‘文革’美术的批判,对艺术单一服务于政治口号的质疑,使我们在创作上力求克服以政治概念来代替艺术的表达。”唐小禾回忆,基本的创作观念和方法没有改变,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延续。“我们将1976年到1984年这个阶段称为自己创作的‘后文革时期’,也是我们的油画与壁画创作交叉的阶段。”

    1979年至1981年,唐小禾与程犁创作了首幅壁画《楚乐》,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此后,他们对楚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民间舞蹈“跳丧鼓”“摆手堂”,更是让他们如醉如痴。由此也诞生了他们的油画作品《生命的归宿与起点之舞——“跳丧”和“摆手”》。

    在他们的“文革后时期”创作中,还有两幅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1979——中国的十月》与《葛洲坝人》。但在他们的油画创作走向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的同时,“长期的、同一种艺术样式的油画创作,最终还是使我们感到倦怠了。在走向开放的新时期,在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特别是被称为‘85美术新潮’面前,我们所熟悉的这种艺术创作形态,似乎正在成为过去,留着历史的记忆与回味” ,唐小禾说。

    一发不可收的壁画之路

    在艺术上怎样拓宽道路,追求新的思想的表达?如何从文化层面上对自己的创作重新审视与思考?是他们那时苦苦追寻的。1984年创作《葛洲坝人》以后,主题性的油画创作就中止了。特别是后来唐小禾做了10年的湖北美院院长,繁杂的行政工作,更是让他无暇创作。直到2010年,他才重拾画笔,画了高4米,长16米的巨幅写实作品《孙中山在中山舰上》的三联画。

    “在我们的创作生涯中,以1984年左右为界,之前,主要的精力是在油画创作上,之后,是以壁画创作为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画坛,‘壁画复兴’的浪潮兴起,我俩被深深地吸引,并卷入其中,一发不可收,在艺术创作上似乎走了另一条路。”唐小禾和程犁将创作从楚国故园做到了遥远的非洲古埃及,做到了台海彼岸,为5个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纪念馆序厅完成过壁画作品。

    在唐小禾看来,选择某种壁画材料来完成一件壁画作品,主要是处于对主题和环境适合性的考虑。纵览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陶版壁画《楚乐》、磨漆壁画《火中的凤凰》、铸铜壁面装置《天籁》、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的丙烯沥粉壁画《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和大理石镶嵌壁画《天长地久》、丙烯沥粉壁画《绿色家园》、锻钢壁面装置《信息时代》,以及丝毯壁画《淞沪抗战》等,可谓是各种材料都涉猎了。“在制作中领悟‘物性’,是一种快乐。”唐小禾说。

    而且与制作往往被某些艺术家忽视,扔一张稿子就放手让别人去做不同的是,他们的壁画作品主要是自己动手,有时因工程繁复,助手只是在十分具体的指导下做辅助工作。哪怕是65平方米的陶版壁画《楚乐》的刻绘、90平方米的磨漆壁画《火中的凤凰》的漆绘,也全部都是由他们自己完成的。“无论用什么材料,壁画应该是画,其线条、刀法、笔触、色彩都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它渗透着作者艺术的个性,这是我们的坚持。”唐小禾表示。

    2010年,唐小禾被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他不负重望,团结全国壁画界同仁,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举办大型壁画展览、筹划出版“中国壁画”系列丛书,为中国壁画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而继续努力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