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创新“中国歌舞剧”
《战争与和平》玩“人海战术”
国家京剧院送戏到山东
2014年体制外优秀青年戏剧推荐展演启动
中国木偶剧院30天演出逾百场
影集《北京大观》展旧京鸿影
舒乙画展庆中山公园成立百年




 中国文化报 >  2014-10-2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
创新“中国歌舞剧”

    陶诚  音乐学博士。曾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正局级)、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本报实习记者  罗  群

    编者按:在文艺院团和演出市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今后的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此,中国文化报艺术部对文化部九大直属艺术院团的院团长进行采访,围绕艺术创作与院团管理等展开访谈,听院团长如何在文艺发展的新时期“破”与“立”。

    在2014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的舞剧《孔子》担纲开幕式演出。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迄今共举行5届,其中两届的开幕式演出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承担,其实力与地位可见一斑。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请他就剧院的发展策略、剧目打造、人才培养等问题畅所欲言。

    记者:日前,习总书记发表了有关文艺的重要讲话,您对这个讲话精神有怎样的领悟和心得?

    陶诚: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必将对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新时期、新阶段的艺术创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染上铜臭气。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用真、善、美的艺术创造,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热情歌颂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用国家级院团的实力和标准竭尽全力勇攀舞台艺术巅峰。

    记者:一个艺术院团,尤其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这种规模的艺术院团,其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作为指导,您能谈谈您在这方面的办法和经验吗?

    陶诚:多年来,院里一直务实地“两头抓”。一头抓市场,开拓社会和市场资源;一头抓剧目,打造具有高艺术水平和广泛的市场适应能力的作品。“两头抓”的治院策略让中国歌剧舞剧院收获了很好的艺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对于一个艺术院团来说,作品显然是其立足的关键。可否请您谈谈中国歌剧舞剧院在精品创作上的具体策略?

    陶诚:没错,我们一直把出好作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数量上,近年大型作品的创作量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量。我们搞作品是“广泛撒网,重点捞鱼”,也就是说同时启动多个作品,最后择优打造出几部来,因为艺术创作有个成活率的问题。在质量上,我们前段时间成立了艺术委员会,前期创作时艺委会专家就会参与评估,提出意见;创作的各个环节他们都会跟进,演出过程还要重点把关,不断促进作品艺术水准的提高。

    记者:艺术委员会的专家都是来自剧院内部吗?

    陶诚:我们的专家库中既有自己剧院的专家,也根据具体需要请社会上的专家参与进来,因为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把关。比如我们院创作的舞剧《恰同学少年》是表现国家领袖人物的,所以我们就请了来自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一起研讨剧本。作为国家院团,我们对待艺术作品一点也马虎不得。

    记者:中国歌剧舞剧院确实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那么,您觉得国家艺术院团的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陶诚: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代表性也就是代表国家文艺发展的水平,代表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成就。示范性就是指作品起到榜样作用。导向性指的是我们的作品对全国的艺术创作要有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这个导向性,是未来中国歌剧舞剧院要着重下功夫探索的。

    记者:那么在您看来,究竟向什么方向引导才是合适的呢?

    陶诚:我们目前对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体判断,眼下舞台艺术不是最红火的,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如何把符合中央要求、满足观众需求、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寻求突破?我认为,中国的舞台艺术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出一种叫中国歌舞剧的崭新的艺术样式来。

    记者:中国歌舞剧是一个新的概念,您能否展开来解释一下?

    陶诚:中国歌舞剧是从中国戏曲文化继承、发展过来的。中国的戏曲在历史上不仅满足人们的娱乐生活,更起到了国民教化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戏曲的传播得到了极广泛的覆盖和流传。但与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相比,戏曲的表演节奏显得有些慢了,我们要寻求更时尚、更现代、更快节奏的艺术样式,适应今天的观众。歌舞剧就是这样的艺术样式。歌舞晚会过去也有办得非常成功的,但歌舞让人眼花缭乱,也容易让人浮躁,还是需要“剧”来让观众沉下心来。因而我们感到,用符合今天时代特征的形式,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打造与今天的社会、审美风尚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中国歌舞剧,应该是中国舞台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艺术创作中人才是非常关键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人才建设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陶诚:我们的人才管理非常人性化,演员的待遇较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只有生存的问题解决了,艺术工作者才能安心创作。

    目前,我们院集中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演员,比如舞蹈演员唐诗逸,不仅是我们院的主角,外地院团也有很多邀请她参演的。我们为演员安排了许多演出,在实践中锻炼他们。不演出的时候,我们就请老师来院授课,每个季度换一批老师,让演员吸取各家精华。最近我们就请了来自国外的世界顶级歌唱家来院上课,不仅剧院演员可以听课,剧院以外的歌唱家也可以来听课。这样把一位歌唱家请进来,众多演员受益,比送大量演员出去深造的成本低得多。同时,剧院也可借此机会向西方艺术家展示中国院团的实力,扩大剧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实力毋庸置疑。不过近一两年来,“八项规定”“限奢令”等对演出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歌剧舞剧院是否受到影响呢?是如何应对的呢?

    陶诚:有关规定确实对演出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院有自己应对的办法。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到处跑着演“打游击”会带来很大成本花销,同时还降低了演出质量。这段时间,我们刚好可以腾出精力搞创作、研究市场。我们创作出更好更多符合观众审美的作品,市场自然就回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品种很丰富,既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优秀演员、作品,也有李玉刚这样广受大众欢迎的演员、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因而,中国歌剧舞剧院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退反进。

    记者:除了争取演出市场,中国歌剧舞剧院有没有公益性的演出安排?

    陶诚: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每年都要花很大力气做公益演出。进校园、“三下乡”、低票价惠民我们都在做。另外,我们还有很多帮扶性的演出,比如帮西藏创排舞剧《太阳的女儿》,帮云南创排歌剧《聂耳》等。针对目前儿童普遍喜欢玩电子游戏的特点,我们还准备搞一台动漫视听音乐会,就用孩子熟悉的动漫音乐为素材,设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品质和理念注入其中,用艺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传播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国家艺术院团的示范性和责任感的体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