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4个小时的演出时长,650人的演员阵容,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绝笔,大文豪托尔斯泰经典名著改编,俄罗斯三大院团之一的莫斯科国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洛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倾情演出……日前,俄罗斯史诗级歌剧《战争与和平》作为2014首届天津国际歌剧舞剧节重头演出,亮相天津大剧院。
北京的观众坐着高铁来看,各地的“圈内人”打着“飞的”来学习。无疑,这部此前从来没有离开俄罗斯本土的“歌剧航母”的首度来华,成为“十一”期间最令人瞩目的演出。
凝结大师十二年心血
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直以来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作品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俄国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并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几位主人公的描写,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1941年,就在苏联音乐大师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着手准备将其改编成歌剧作品时,纳粹德国悍然入侵苏联,仿佛原作中法军侵犯俄国时历史背景的再现,强烈地刺激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欲望。于是,歌剧《战争与和平》创作正式启动。
将《战争与和平》变成一部歌剧绝非易事,原著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与社会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情节、众多的出场人物以及鲜明立体的人物个性与形象都成为歌剧编创中难以应对又必须面对的挑战。除了二度创作工作本身的挑战外,普罗科菲耶夫还不得不面对众多现实中的难题:二战中,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动荡不安,1945年1月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从1946年8月开始,受极“左”思潮影响,围绕对于原作在历史意义上的解释展开了批判……在重重困难之下,普罗科菲耶夫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同时,他也得到了很多友人的建议和帮助,经过再三修改,才完成了这部忠于原著、以宏伟的历史画面为背景、通过娜塔莎和安德烈的恋爱悲剧歌颂和平的巨型歌剧作品。
1953年,歌剧《战争与和平》创作完成,不久,普罗科菲耶夫逝世,该剧可谓凝结了大师人生最后12年的心血之作。
接洽三年最终引进
2012年,歌剧《战争与和平》在诞生近60年后再度现身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剧院舞台,由俄罗斯当代著名歌剧导演亚历山大·蒂特尔重新执导。当时,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在莫斯科观看了整场演出,他说自己“站着听完了整场演出,腿都软了,太震撼了”。他当时就立下志向,要把这部作品引进中国。
“《战争与和平》对整个中国歌剧创作和文化市场都是会有巨大意义的!”为此,钱程与俄方进行了长达3年的接洽,最初对方一直拒绝钱程,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钱程有能力让这样一部恢弘巨制在中国上演。最终,在对方看到钱程近年来成功引进运作了一系列世界顶级歌剧舞剧演出之后,答应了他的请求。钱程为此花费巨资,不惜成本,他说:“我相信对社会来讲,这是一个满载战利品的巨大胜利。”
六百人组成人海背景
“年度最重要演出”“600名士兵的人海布景”“5盏豪华巨型水晶灯”“真马上台”……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宣传语,《战争与和平》确实是恢弘而震撼的。
该剧分为两幕13场。第一幕为“和平”主题,大幕拉开,男女主角安德烈和娜塔莎站在推送而出的小平台上“悬空”相望,歌唱着他们的一见钟情,一下子将观众带进1806年那个爱情芬芳的浪漫夜晚。随着剧情推进,别出心裁的场景切换令人印象深刻,白色幕墙一路“后退”,露出纵深达36米的全景舞台,舞台两侧各设10道小门,仆人们鱼贯而出,脚踩刷子擦洗地板,轻盈舞步犹如曼妙的冰上芭蕾,近60把座椅错落地摆在台上,5盏华丽的水晶灯“空降”而来,盛大舞会就此启幕。娜塔莎与安德烈、阿纳托里的感情纠葛就在这样瑰丽的舞台上娓娓“歌”来。当娜塔莎准备与阿纳托里私奔时,一匹高头大马登上舞台,抢尽风头。
第二幕“战争”开场后,展现在舞台上的是被业界褒贬不一的人海背景——600位演员齐聚台上,他们是俄国官兵、农民游击队、俄罗斯市民,根据场景需要有时候他们也代表拿破仑的军队。这个庞大的队伍有时是主体,有时是背景,通过队形变化构成不同场景,如波罗迪诺前线、库图佐夫将军与部下商讨战略的费利农舍、莫斯科街头、法军溃败的冰雪旷野,甚至安德烈与娜塔莎的重逢也是在人墙面前,只是通过追光凸显了中心区域。
关于这个“人海”设计,亚历山大·蒂特尔说是从参加过二战的父亲那里受到的启发——老人家讲到战争给他最重要的印象,就是“人。很多的人。人与人在一起”。因此他决定去掉一切布景道具,只用人本身。
让600名演员在舞台上表现6场不同的战争场景并非易事,但蒂特尔四两拨千斤地完成了舞台呈现,让人赞叹不已。这人数空前的合唱队也让舞台上的“战争”异常振奋人心,《人民行动起来了》、《弟兄们,让我们决一死战》、《在漆黑的夜晚》……俄罗斯民族的英勇和无畏被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最后一场,胜利的俄罗斯军民齐声高唱《我们为祖国决一死战》,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感染。“这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歌剧之一。”观众在掌声中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