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李佳霖
始建于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藏有国家一级、二级文物5000余件,其中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如何定位、发展自身?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
问:您今年6月被任命为河南博物院院长,在这将近半年时间里,您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答:河南博物院从1927年建立至今,始终走在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前列。87年的历史积淀,使得其科研体系、展览体系、服务体系等都独具特色。然而,博物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和使命,所以我从今年6月任职以来,最关注的就是河南博物院未来的整体发展及其任务和使命。
河南博物院发展到今天,应当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服务当代社会,引领当代社会。基于此,任职之初我就提出了河南博物院的“三化”。首先要坚持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向社会全面开放,融入社会、介入社会,吸纳社会的先进文化元素和理念,在管理上逐步走理事会渠道,用社会力量来壮大我们自己,循着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走下去。其次要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现代化包含智能化、信息化等,在硬件上、软件上要全面提升,用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手段包括新媒体来展现博物馆的社会面貌,让员工的思想观念转换到现代化上,扬长避短,挖掘潜力,在科学管理上率先实现现代化。再次,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正在全面走向世界,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和载体的博物馆走向国际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博物院作为中国“8+3”国家级博物馆,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广泛的国际交往、国际经验、国际规范和国际视野。河南博物院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安全管理、华夏古乐、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文化交流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如何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问:河南博物院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是顶尖的,近一两年来,“让文物活起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方面,河南博物院有哪些尝试?
答:“让文物活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博工作者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新命题。如何让其活起来?我认为首先要加大文物研究力量的投入。过去对于一件文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说明牌,看到的文物是“死”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深层价值、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文物深层次的研究是基础。其次,通过讲座、活动等方式让文物的展示活起来。河南博物院2000年成立了华夏古乐团,还原音乐文物的演出方法,让公众听到它的声响,看到它的演出方式和古代曲目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而不再是“死”的文物,我们把它称作陈列展览的延伸。再者要让公众触摸到文物。当然许多文物不能用手直接触摸,那么怎么让公众“触摸”到文物呢?河南博物院在2009年开辟了几个活动空间,包括文物保护观摩空间,即文物保护人员演示文物保护的方法,让公众了解文物保护的知识;互动空间,让孩子学习古人制作器物的方法,通过亲自动手了解古人制造器物的过程,感受古人进行文物造型时表达的美感和巧妙科学的制作方法。为了扩大“活”起来的方式,我们还把这种模式搬到了博物院外,分别在郑州四中、少儿图书馆设立了两个历史教室,定期和不定期举办活动,这种模式我比喻为“麦当劳式的文化传播”,我们对古代的知识进行打包,对公众进行教育,扩大博物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利用中原国学讲坛和中原大讲堂举办讲座,每个星期邀请专家进行演讲。每年的各种教育活动有700多场,400多个坐席每次都是基本坐满。今年下半年要开展“考古揭秘中国”主题,邀请战斗在考古一线的考古学家、考古领队讲述他们考古发现的过程,公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临安城和南宋官窑的发掘、邺城的考古发掘、三星堆文化、河南旧石器文化、殷墟考古、二里头考古等。我们还利用河南博物院网、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三个网站,推出一些活动,比如每周一品,即在网上每个星期推出一件文物,让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到年底让公众参与,进行文物知识的有奖竞答活动,目前效果非常好,很多外国人也积极参与。
问:河南博物院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相对于一些新建的省馆,目前河南博物院在硬件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劣势,如何提升来克服硬件的劣势?
答:河南博物院是国家建设的第三座现代化博物馆,1994年开始启动,1998年开放。这16年中,中国许多博物馆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许多地市博物馆也发展了起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河南博物院的展示空间和服务空间受到了局限,另外,部分硬件设施也比较落后。河南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国家财政部都很关心河南博物院的发展,每年都会提供资金对软硬件设施进行改善,比如2009年对展厅陈列展览进行改造,库房的改造刚完成。我们想通过不断的改造努力赶上现代化的要求。在硬件不断提升改造的同时,河南博物院也注重软件的提升,包括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科研的提升,以此弥补博物院硬件上的不足,通过科研夯实基础、管理提升能力、创新激发活力。
问: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河南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情况。
答:2013年5月19日至21日,河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后,河南博物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组,结合河南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和藏品数据库建设实际情况开始进行调研。随后,各库保管人员对管理的藏品数据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并按照河南省普查办安排,先后派出业务骨干参加针对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培训,及时了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信息,并根据河南省普查办要求,相应安排针对性工作。除完成每年一次的清库核查工作外,还对河南博物院图书室所藏玻璃胶片、拓片和善本书进行了清理,新整理出玻璃胶片1500多张,拓片4500张,古善本书122卷(1143册)。河南博物院的珍贵文物的数字化登录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数据转录、核查、新数据拍照登录工作。我们争取早日、高质量地完成河南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