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艺彩山东· 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莫让“眼高手低”成就业“拦路虎”
剧场发展少抱怨多实干
日照打造文化配送双向互动新模式
图片新闻
让群众文化活动更规范更“提气”
鲁文快讯




 中国文化报 >  2014-12-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剧场发展少抱怨多实干

    苏  锐

    山东近日出台了国内首个剧场地方标准,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标准与酒店星级评定相似,从硬件配置和运营质量两方面对剧场进行评价,进而划分出等级。标准制定负责人表示,标准提供了相对科学的参考指标,全省剧场可对号入座,依据自身等级和观众承受能力承接不同层次的演出。无疑,对号称“遍地黄金无从捡拾”的我国演艺业而言,标准的出台为演艺业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依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文化消费日渐红火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转企改制后的剧场靠一个标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探寻剧场门庭若市之道,还得从演艺产品内容供给上着手。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共有专业演出剧场126个,按照运营管理方式大体可分为自管和托管两种模式,且自管占多数。何为自管?文化体制改革后,剧场人员身份转企,但管理人员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部分人员仍持有“吃财政饭”的思维。2013年以来,山东陆续运作成立了山东演艺发展联盟、山东剧场院线,组织成员为全省的大、中、小剧场。笔者参加了几次联盟、院线的座谈会,在花很短时间商议一些基本事务外,座谈会屡屡很快转成“诉苦会”。以前吃过“皇粮”的剧场负责人,在会上大倒苦水、满脸委屈:“现在对我们基本不管不问,也不给钱,怎么生存?”“演艺市场这么差,没人来看演出,员工工资怎么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诉苦会”上,一些剧场负责人也时常流露对保利、中演等剧场管理机构的“嫉妒”之情。12月中旬举办的一场山东剧场地方标准研讨会上,原议题是细化标准内容和实施步骤,一位剧场负责人又见缝插针般地提出:“现在一些大剧院,由保利、中演免费运营不说,政府每年还给上千万元的财政补贴。”这位负责人口中的财政补贴,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这也是我们提到的“托管”模式。具体内容是在各地剧院修建完成或修建过程中,由大型专业经纪运营机构接手或介入,科学分析当地民众需求和演艺市场情况,批量引进剧目,保证剧院公益惠民属性的同时,允许进行商演来盈利。“托管”模式的产生有时代背景,在各地出于惠民考虑纷纷上马大剧院时,主管部门没有专业合格的管理机构。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大剧院运作和管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花钱引进专业机构提升惠民档次成了不错的选择。

    我们无意评价“自管”“托管”模式的对与错,这是目前山东乃至全国剧场管理的现实存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成本运营管理的“托管”模式确实带来了不错的惠民效应,山东省内8个托管剧场保持了其他剧场无法相比的演出场次,都活跃了当地的文化消费市场,提升了民众的欣赏水平。从这点来看,“自管”剧场需要做的,是发挥院线优势,承接更多高质量、高水准、吸引人的演出,拿出一些魄力,多一份闯劲,去市场上分一杯羹。市场经济时代,倘若整日只会抱怨,最后很可能错过演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