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繁荣乡村文化 建设和谐家园
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中国文化报 >  2014-12-2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繁荣乡村文化 建设和谐家园
——浙江省杭州市崇贤街道文化工作侧记

    崇贤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

    第二届鸭兰村乡村文化节在鸭兰村农村文化礼堂举办,露天戏台上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上千名群众观看。

    各村(社区)开展乡村群众文化节,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品牌,被群众称为“崇贤人自己的春晚”。

    古琴斫制技艺2011年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杭州市级传承人马岳思。

    2014年8月,“崇贤花篮”表演队参加“韩国·亚洲音乐舞蹈艺术节”,并获得金奖。

    村民在龙旋村的新版村规民约上签名。

    许  莹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勃勃生机:村头的“农家书屋”、家门口的“文化夜市”、村民热议的村规民约、人气爆棚的邻里节活动、登上国际舞台的“崇贤花篮”表演……如今的崇贤,高起点实施文化强镇规划、高标准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高质量构建群众文化网络,已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特级综合文化站、杭州市文明乡镇等,崇贤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还作为浙江省推荐的唯一一所基层文化站参加全国优秀文化站的评选,并荣获“2014全国优秀文化站”荣誉称号。文化正加速引领崇贤向着建设贤德之地、和谐家园目标迈进。

    繁荣乡村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文明为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崇贤街道始终坚持经济硬指标和文化软实力并重,将文化融入发展的全过程,真正让崇贤居民在感受发展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0年,崇贤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城镇化推进进入崭新的阶段,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理念得到充分彰显。崇贤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数据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内涵,营造人文环境以及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围绕着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打造以余杭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建立所在地崇贤鸭兰村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圈。在品牌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宣传“德文化”主题,开展邻里节活动,还是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温暖崇贤”,都深深立足于崇贤传统文化,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崇贤新城建设中、在“五水共治”、垃圾分类、“三改一拆”等一系列重难点工作中,群众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组织志愿者活动,支持配合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文明崇贤的氛围逐渐浓厚。如今,街道被拟推荐申报浙江省文明街道,动员和组织崇贤群众广泛参与,以文明创建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崇贤和谐发展。

    繁荣乡村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健康为源

    矮松伯是名副其实的崇贤“文化人”,干群众文化工作几十年,让他很有感触的是崇贤近几年的变化:“沉溺于赌桌、酒桌的人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矛盾少了,去广场散步的多了,跳舞的多了,去球场打球的多了,参与文化活动热情更高了。”在积极向上的文化引领下,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追求。

    在硬件建设上,崇贤打造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圈,方便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在新城核心区块,街道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5600平方米文体中心大楼,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展示厅、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13个村、社区均建成25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健身苑点、灯光篮球场等达到60余个。

    在载体构建上,街道自创基层文化活动品牌——乡村文化节,崇贤人亲切地称呼它是“崇贤人自己的春晚”。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参与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同时,街道坚持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街道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各类节日主题活动、文体比赛、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

    繁荣乡村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本土为根

    繁荣乡村文化关键在于“接地气”,“秀”出原汁原味的农民风采,开创独具“农”味的文化活动,挖掘富有“本土气息”的文化。如此独具崇贤特色的乡村文化元素,造就了不少文化能人和文艺精品。

    特色非遗项目“崇贤花篮”表演,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得以发掘整理,并得到进一步传承发扬。今年8月,“崇贤花篮”表演队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韩国·亚洲音乐舞蹈艺术节”,并夺得金奖。这一源自本土、体现传统的文艺表演项目,如今已经成为崇贤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崇贤还积极打造本地文化交流刊物,创办了《崇尚贤德简报》、《崇贤·美丽洲副刊》,并出版了“崇贤文化丛书”,“一报一刊一书”品牌在传承发掘传统文化和发现培养文化新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崇贤·美丽洲副刊》获得了浙江省群众文化刊物三等奖,成为余杭区唯一入选刊物。《崇尚贤德简报》已刊发180期,成为崇贤人的家乡报。“崇贤文化丛书”有6本,共计120余万字,是崇贤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

    繁荣乡村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和谐为要

    上善若水,水乡崇贤依水而建,因水而生,让崇贤积淀了一分善良与温润的人文气质。坚持以和谐为要,让乡村文化在崇贤得以延续与传承。

    村规民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基层社会的有效手段。崇贤街道重视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村规民约为契机,推进依法治理,弘扬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街道以龙旋村为试点,全面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积极倡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传统自治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和谐家园提供制度保障。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试点村龙旋村的新版村规民约得到全体村民代表的一致同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崇贤安家落户,“新崇贤人”为崇贤带来了更多活力。为培养他们对崇贤这方土地的认同感,崇贤街道借助文化的向心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0届邻里节活动,亦已成为社区居民热心参与的文化活动。“社区好声音”“舌尖上的美味”等活动的开展,让“新崇贤人”更好地融入,让不同的文化在崇贤得到了融合。崇贤还成立了“同心少数民族艺术团”,来自15个民族的38名队员,通过搭建舞台,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本地,也繁荣了崇贤的群众文化,该少数民族艺术团的队员们屡次在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获奖。

    繁荣乡村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基

    文化需要有人耕耘。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崇贤街道成立了一支宣传文化员队伍,作为繁荣乡村文化的基石,让一批热爱文化事业,熟悉崇贤文化的人成为群众文化的“主心骨”。宣传文化员队伍成立之后,街道更是加强了管理,通过确立工作职责,开展培训计划,组织才艺比赛。

    文化贤能则是崇贤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擅长灶头画的陈庚申、精通斫琴的马岳思、热爱文学创作的农民作家陆云松、热心文化保护的孙高平,还有80余人的业余文学创作队伍,他们是散落在崇贤土地上的珍珠。街道则建立了文化人才库,加大了对他们创作的关心与支持。

    2013年,崇贤人均文化活动经费达到46.7元。如此大手笔,来源于崇贤街道对于文化的支持,街道规定,每年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活动经费资金的保障,提升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群众得了实惠。如今,崇贤各村、社区都按照自身特色成立了多支文体队伍,人数达上千人,活跃在大街小巷与乡村原野中,成为崇贤一道亮丽风景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