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繁荣乡村文化 建设和谐家园
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中国文化报 >  2014-12-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楚雄州文化馆
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余结红

    楚雄州文化馆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主要阵地和窗口,长期以来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为立足点,做了大量文化惠民工作。随着楚雄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构建“现代、基本、均等、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楚雄州文化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现代文化,在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百姓共享文化新成果

    始建于1962年的楚雄州文化馆,有着50余年的历史,一直是楚雄州群众文化的重要场所。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2012年,楚雄州文化馆新馆舍建成使用,新馆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有书画展厅、综合培训教室、老年及少儿活动中心、非遗展厅、小剧场等多元化服务场所。

    近年来,楚雄州文化馆积极履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指导群众文艺创作、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训群文骨干等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如定向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定期出版馆内刊物《马缨花》、定期举办广场舞大赛等。

    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楚雄州文化馆还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多举措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形成了上下联动、科学保护的立体格局。在抓好非遗项目申报评审推荐的同时,特别注重抓好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四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举办系列展示活动,编撰非遗系列丛书,如《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彝族火把节》、《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工作回眸》等,使楚雄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一定的保护、传承。

    公益文化服务暖民心

    文化馆站是与基层老百姓最贴近的公共文化机构,楚雄州文化馆始终坚持将公益化服务落到实处,2011年11月11日起实行全免费开放服务,将“无障碍、零门槛”全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优化,为群众提供“现代、基本、均等、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免费开放之初,仅有几支业余文艺团队来馆训练。历经3年,免费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文艺团队的加入。现在的楚雄州文化馆天天热闹非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次,培训学员1200余人;组织广场舞蹈活动300余场次,参与活动群众达10余万人次。

    楚雄州文化馆在提供活动场地的同时,还悉心为文艺爱好者做好服务。如为不同团队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为来馆活动的群众备好热水。一些文艺团队为准备文艺比赛,时常到馆内排练,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无条件地予以配合,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

    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楚雄州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受益者。歌舞、戏曲、绘画、书法、编织、剪纸……根据群众需要,一系列的培训班在文化馆内开办起来。在场馆的各个功能室中,随处可见来此丰富自己文化生活的社区居民。

    创新保护彝族珍贵文化遗产

    楚雄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彝族自治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底蕴丰厚。楚雄州至今保留着许多与彝族民俗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楚雄州文化馆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脉络的巨大责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被誉为楚雄彝族的一部创世史诗“梅葛”。“梅葛”经世代口耳相传,成为流传千古的原生态民族民间口头创世文学遗产,如同千里彝山彝族的“百科全书”,被彝族人民视为本民族的“根谱”。“梅葛”作为彝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为了把这一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展示给世人,结合楚雄彝族自治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楚雄州文化馆于2013年6月全面启动了彝族梅葛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非遗工作人员深入姚安县马游坪村、牟定县腊湾村等梅葛发源地,对彝族梅葛相关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曲谱、文献资料、文物古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彝族梅葛数据资料库。该资料库共有文字20余万字,照片224幅,录像160分钟,录音80分钟,全面系统准确记录了口传彝族梅葛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2014年4月,彝族梅葛数据化管理系统中的内容全部上传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了彝族梅葛文化资源的共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