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多措并举:杭州非遗保护出成效
为非遗保护“杭州模式”升级版点赞




 中国文化报 >  2014-12-3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非遗保护“杭州模式”升级版点赞

    阮  可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遗名录,杭州一举拿下方回春堂膏方制作技艺、桐庐剪纸等6项国遗,上榜数量和国遗保有量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杭州非遗保护的亮点,不仅在于非遗名录的增量,更在于非遗保护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对机制上的不懈探索。

    生产性保护唤醒“沉睡”资源

    杭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南宋都城,百工兴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首个“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杭州通过出台《生产性保护分类指导意见》、《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设计,建设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激活利民中式服装厂等单位活态传承非遗,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非遗保护“自我造血”功能。此外,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化旅游,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镇级名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杭州将非遗保护阵地下沉一级,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镇级名录试点,构建了世界、国家、省、市、县、镇六级保护体系。通过推进镇级名录制度建设,顺势带动非遗保护的资源、服务、技术,规范延伸到非遗保护体系的末梢,重心下移到基层,工作更接地气,有效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

    “五力合一”破解“孤岛”困境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遗的保护包括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可见,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社会资源。杭州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治理理念,调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充分发挥“非遗机构的主导力、非遗专家的指导力、保护单位的执行力、传承人的能动力、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形成“五力合一”,市、县、镇“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大格局,突破非遗保护“孤岛”困境。

    非遗是民族的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魄,是民族精神的DN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杭州让非遗资源“活起来”、社会力量“动起来”、保护机制“硬起来”,非遗保护的“杭州模式”给全国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