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保护面临困境
文明祭扫体现文化新风
推进资产配置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浙江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转型升级
民祭司马迁大典陕西韩城举行
寿山家族卫国事迹展亮相黑龙江
山西成立文化志愿者联盟
中国剧协工作会议海口召开
《木版水印的传承与创新》讲座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5-04-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祭扫体现文化新风

    戴先任

    清明节逐渐临近,日前,据媒体报道,“未来扫墓,直接扫二维码”将不再是网络段子,重庆市某陵园将二维码印到了逝者墓碑上。重庆市永川区白塔园负责人介绍,为方便家属祭扫,该陵园的花坛旁、大树下将竖立铜牌,上面印着逝者姓名以及二维码,好似一张逝者的名片。

    扫墓真的变成了“扫墓”。扫二维码后,会进入网上纪念墙,上面有逝者姓名、生平简介、生前照片、足迹、印象评价、纪念日志等板块,亲友上传图片以及相关的缅怀文字来缅怀故人,就可以完成指尖祭扫。今后,二维码扫墓,将逐渐在重庆主城区各大陵园推广。

    传统祭扫方式需要焚香燃烛、点炮烧纸,常被诟病为“焚烧节”“消费节”,并容易引来形式上的相互攀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受关注,以前很多生活习惯与方式似乎也应“更新换代”。以祭扫的形式表达缅怀,其用意应在慎终追远,传承先人的美德、表达后人的感恩,以及善待健在的亲人。“心香一瓣”与“高香一束”相比,虽不胜在形式,却更强调发乎于心、体现于情,以虔诚之心与真切而深沉的情感感怀先人。

    如何祭奠逝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文明修养。最近几年,代理扫墓、代人哭丧等常在祭奠先人的时刻粉墨登场,令人啼笑皆非。因此,二维码扫墓这种类似的文明祭扫方式值得提倡。这些新颖的方式并非不注重传统仪式的意义,也不是让传统祭扫方式“屈就”于现代文明,而是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让祭扫方式更合理,同时也更强调祭奠的深层内涵——启发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常怀感恩之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