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让尊贤敬老美德永久传承
二维码“扫墓”,不扫也罢!
孔子之前的2500年什么样?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中国文化报 >  2015-04-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子之前的2500年什么样?

    编者按:

    山东省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继去年11月开课以来,围绕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讨论在山东蔚然成风。3月28日,公开课第二讲在济南举行并向全省直播,今后将每两周举办一次。本报即日起开设“孔子公开课笔记”专栏,为读者梳理专家学者授课过程中的精华部分。

    3月28日的主讲嘉宾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姜广辉,讲座题目是《从“五帝三王”到孔子》,主要介绍梳理了孔子诞生之前的2500年中华文明史,以及对孔子思想产生的影响。在姜广辉看来,现代人了解孔子之后的2500年,但对之前的2500年知之甚少。

    姜广辉首先解释道,“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用《史记》说法),“三王”指三代,包括夏禹、商汤、“周文武王”。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将西方史前分期分为两段——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有巢氏时代、燧人氏时代等均能巧合地与西方史前分期相对应。

    对于“五帝”传说时代的文化意义,姜广辉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炎帝和黄帝被众多民族奉为共同的祖先,除了有其血缘原因外,还在于炎帝和黄帝推动和初步实现了华夏大地的氏族大融合。华夏民族崇尚文化,而不崇尚武力。某一氏族获得中心地位是由于文化贡献,而不是靠武力征伐。“炎帝神农氏,靠农业和医药的发明;黄帝轩辕氏,靠车子的发明。”

    姜广辉同时指出,“五帝”传说时代也是“德治”时代的开端。尧、舜是“德治”的代表。《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德治的主要内涵是以德居位。当统治者以道德优势做了统治者,道德必须好,没有道德不能居于高位。当尧老了的时候,要选一个接班人,最终选了舜,舜是以孝闻名。倘若统治者不遵循德治原则,甚至残虐臣民,臣民便有革命的权利。姜广辉认为,传统儒家对“汤武革命”、陈胜吴广起义的赞扬以及儒学思想中对“天下为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肯定,体现了儒家在当时总结和继承传统后的进步性。

    姜广辉说,“五帝”时代是中国的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有制”,即儒家所说的“大同”时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文明国家,属于宗族私有制时代。

    他认为,“氏族公有制”向“宗族私有制”转变的原因在于“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理念。这一理念使直系血缘受到重视,血统观念、亲疏观念相应产生,并被强化。权力的转移只限于近亲之间,而成为一种制度,氏族的公有财产变成氏族宗族的私有财产制。也由此,氏族首领的家族天然成了贵族。但这个家族依然被本氏族称为“公室”,即氏族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也就在这时,东西方的文明路径产生了差异:西方是“家族——私产——国家”,中国则是“家族——国家”。

    商朝经历大约500年,末代帝王商纣王暴虐无道,为周武王所杀,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孔子赞美周朝的制度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姜广辉将此称之为“孔子对西周文化的继承”。西周统治者一方面继承上古“圣王”的“德治”传统,另一方面又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礼乐文明,并产生“王官之学”,意思是说学术掌握在西周朝廷官员手中。

    姜广辉说,孔子学成“王官之学”,便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不分阶级,实施平民教育,所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学的老师。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将贵族文化转化为全民文化的人。姜广辉说,孔子生活的时代,文化上正呈现“礼崩乐坏”的趋势,贵族阶层对原有的文化非但不加爱惜和保护,反而肆意破坏。孔子出于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心态,竭力去全面复原它,并开创私学,向民间传播它。

    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姜广辉认为这恐怕是一种误解。他表示,依孔子的思路,“述”是述其历史,“信”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经受了历史检验的。历史中自有价值,所以要“述而不作”;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价值观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深层次的东西,只能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去发现和发掘,从而来彰显它,继承它。

    中华文明5000年,孔子之前2500年,孔子之后2500年。姜广辉认为,孔子集中了在他之前的2500年的智慧,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