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山东记者苏锐)4月1日至2日,2015年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首期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这是2014年启动的齐鲁非遗大讲堂活动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本月山东省文化厅将分门类举办4期培训班,将全省31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部培训一遍,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和传承本领。
培训期间,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分别就民俗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等与学员进行了交流。17市文广新局、省直文化系统有关单位负责人及80余位传承人参加培训。10名省级传承人进行了经验介绍。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在开班仪式上说,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扶持力度,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要进一步提高对传承人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和服务。
她强调,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既是崇高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下一步要抓紧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抢救工作;勇于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在日前公布的2015年山东“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中,“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再次名列其中,这也是山东第四年在文化惠民实事中对非遗传承工作作出部署。
目前山东省内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每年可获补助1.6万元,青岛、临沂对当地市级非遗传承人也建立了传承经费补助制度。“非遗传承须有必要的传承场所和传承条件,举办针对传承人的培训班旨在提高其传承技巧和水平。”李国琳说,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可对市、县一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各地相关部门建立传承人互相交流的平台,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迈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