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3月31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等联合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5年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有关情况。小角度、实打实、接地气,成为今年文化惠民实事的关键词。
重心下移关注基层
在今年的文化惠民实事中,有一件将给广大乡村的孩子带来福音,这便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建宁说,今年山东将为200所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这将切实解决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建设薄弱的情况,不断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山东将文化惠民实事视角对准基层的写照。林建宁说,相关部门将本着小角度、实打实、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进一步强化基层文化基本设施、基本服务、基本保障、基本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向农村基层、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让广大基层群众切切实实共享到文化改革的发展成果。
广场舞近年来在各地城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今年山东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舞示范工程,为2万个村居(社区)广场舞蹈队配备便携式拉杆音响,赠送2万套优秀歌曲光盘,免费培训2万名文化广场舞指导员。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今年山东将继续推进落实“建设一个文化小广场、培养一支文化活动队伍、配备一批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培育一批文化品牌项目、建立一套文化运行机制”的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今年山东还将实施善行义举四德榜普及提升行动,在全省各地建立和完善2万个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四德工程建设由农村向社区、学校、机关和企业拓展延伸。
多元投入保障资金
2014年,山东省级以上层面对16件文化惠民实事的投入资金为6亿元。今年,这一数字又增长近2000万元,达到了6.2亿元。
“经济决定财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山东省收入增幅下降与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日趋尖锐,这样的增长确实不容易。”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窦玉明说,在各类专项资金普遍较上年压减10%用于保障刚性支出的情况下,为保障16件实事的资金需要,山东省财政统筹了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省级彩票公益金等多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较上年增加近2000万元。
窦玉明同时表示,16件实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
林建宁说,今年山东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
传统文化成侧重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年的文化惠民实事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在公布的16件实事中,直接与传统文化弘扬传承有关的就有8件。
2014年年初启动的“乡村记忆工程”,今年已进入试点阶段,山东将扶持24个试点单位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介绍,为提高广大乡村的保护管理服务水平,今年山东省文物部门将对120个传统村落的负责人进行培训,在理论、技术、保护管理和使用等具体工作方面给予指导。
今年山东省文化厅将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传承活动,从中选出1000位热心非遗传承、成果显著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通过提供传习场所,给予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学艺者奖励等方式进行重点扶持和资助。李国琳介绍,在具体实施上,将按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1万元、省级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要求,落实传习活动补助政策;组织举办4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将所有省级传承人全部培训一遍,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各市、县(市、区)将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师徒传承成果展演活动和非遗业务知识培训活动。
同时山东省文化厅还将继续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和美术馆“五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