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喜看老树绽新花
剧场可否设置“微信时间”
“贝马”系列的悲壮碰撞
遵循艺术规律,还得从ABC做起




 中国文化报 >  2015-04-0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遵循艺术规律,还得从ABC做起
——写《梦染舞台》有感

    蔡体良

    《梦染舞台》编就的文字,都是近10年的评论文稿。与其说是“评论”,更确切地说,是读后感式的“观剧随想”,多为即兴感言,仓促成文,染上一点命题作文的印迹。所以,只是一孔之见的舞台“阅读”,也免不了以偏概全,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

    我略略地掐算了一下,从“艺”以来,我走过的路不长也不算短,无疑也烙下不少磨不去的足迹。按当下人们所说的,让我们赶上了一个新的时期,一个变革的新时期。

    上述这个概念的划分,新旧的定位,是不甚准确的。就我自己而言,在“新的时期”里,已度过30多年了。我比较长的时间在剧院工作,又参与过各类的戏内、戏外的“戏事”活动,因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有机会看了许许多多的戏剧演出。我的生活与工作,或者说,我的工作与生活,始终是在舞台的圈子里打转。好像有人给我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我始终没有跑出过圈外,越雷池一步也。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我目睹了这个时期的舞台变革,经历了戏剧的发展。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历经了这个时期舞台的风风雨雨,有过酸甜和苦辣,有过彷徨和困惑,有过阵痛和挑战,也有过标新和立异,享受了阳光和雨露。

    所以,这本评述性的书稿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在这个时期的戏剧理念、舞台的思考,谱写了自己的戏剧性的人生缩影。

    写评述性的文字,边干边学边成文,我感受颇深。尤其是感受到它的局限性,受到制约的因素也比较多。既需要面对舞台演出的大空间、大气候,也需要适应不同层面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大到社会整体的塑形,还未最后完善,推进文化形态的健康和常态化运行,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小到舞台的生态环境,还需要排除好多不靠谱的、种种非艺术因素的干扰。无疑,也影响了对舞台整体创造的客观关注和理性的评介。

    舞台是综合艺术,是系统工程。在整个创造流程中,自身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我自己有切身的体验,比较设身处地关注整体及各个环节的创作状态。在观剧中,我常会产生一股恻隐之心,常会产生对舞台创作艰辛的同情感。要我在观后立马去“口诛笔伐”,我总有点忐忑,于心不忍;要我做出判断,对我来说也是挑战。于是,我常常采取“折中”的方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作为自己评述的底线和范畴。也就是说,从正面肯定,勿笼统“扩大化”而忽略主创者艺术劳动的投入和付出。然而,做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总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戏剧的观念。

    君不见,在各类评述场合上,空话应酬,已成为常态的一道景观。无疑,评述舞台既需要褒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去“挑剔”作品的瑕疵;作为评述者,既是洞察舞台的批评者,也是在考验自己艺术判断的能力。因此,既是在审视演出的舞台,同时也是在让舞台严峻地拷问自己。这是双向的、互交答卷的“游戏”。

    因而说,与任何作文那样,面对戏剧舞台的创造,讲不讲真话、真心实意的话,应该成为戏剧评论者主要的坐标,才能去推进健康的、阳光的戏剧批评。不能因为现实中仍存在着上述已提及的“社会塑形”不成熟等外在因由和环境,熟视无睹,推却述评者自己应有的担当。

    舞台创造的多元和复杂性,充满了动态的、不确定的因素,难免常常会产生负面的倾斜。我想坦率地说,当下的舞台,从“一度”文本到登上“二度”创作的台阶,是否遵循艺术创造的基本“游戏”法则,是否按照几经考验的、成熟的创作规律办事,仍是值得探讨的老话题。

    我常常参与一些戏剧评奖活动,可议论的话题是不少的。这里,只简单地说两个醒目且比较突出的话题:一是源头文本的打造;二是缺乏理性的包装。

    当前,文本创作仍处在弱势的状态,与偌大的戏剧大国不相匹配。原由种种,且不去探究。其中文本太弱,创作基石还没有夯实,就匆匆忙忙“起楼”的现象,常常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从常规剧作法则的视角,是犯大忌的。我概括地说,文本创作起码要具备三种要素:第一,有一则可叙说性的好故事;第二,有符合生活逻辑的人物关系;第三,有十分精彩的切合人物的台词(这里指话剧,歌剧则是音乐与歌曲,舞剧则是舞蹈)。虽然,不同剧种都有自己创作的侧重面,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法则。当下搬上舞台的作品,仍缺乏遵守“基本法”的自觉性。我认为重视创作的基本功,遵循艺术规律,还得从ABC做起。

    舞台艺术不忌讳外在形式的包装,增强可看性,是天经地义的。但包装的“度”,缺乏创作的理性,也是人们必须关注的焦点。过度的奢侈和贵族化,呈现虚胖和富态,过度的文化资源消耗及舞台科技的滥用等等,未必能成为“创新”的标志,也未必能为艺术创造增光添彩。十几年以来,我一直对舞台上缺乏理性的创作观念,十分浮躁、盲目的投入的“大制作”等一类现象,持有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舞台包装不是万能的。舞台创造和舞台科技的参与都需要理性。理性,是艺术家自信的表现、成熟的标志。舞台共识、同步、合力的整体创造,才能绽放出艺术的正能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