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山东记者苏锐)山东省文化厅4月2日印发通知,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阵地,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普法功能建设,设立“法治道德讲堂”。要将法治道德纳入尼山书院、社区儒学讲堂、乡村儒学讲堂重要讲授内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普法教育活动,营造重法厚德、法德并举的良好氛围。
通知要求,各地文化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建设“法治道德讲堂”、开展法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地尼山书院、儒学讲堂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纳入道德实践活动整体安排,抓好落实。
要加强法德教育。组建志愿者讲师队伍,积极邀请传统文化学者、法律界权威人士、一线执法人员等各界人士走进尼山书院、儒学讲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讲“德”、讲“法”为核心,在国学讲堂、儒学讲堂开设“法治道德”系列讲座。广泛开展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强化法治思维,遵法守法,依法行事,促进社会和谐。
要丰富活动内容。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搭建起市民方便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大力宣传四德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倡树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提升公民法治道德素质。
要拓展服务范围。在定点开设讲堂的基础上,以进机关、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等为延伸,拓展尼山书院、儒学讲堂“法治道德讲堂”系列讲座服务领域和范围,将讲堂建设融入群众生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目前,山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实现基本覆盖,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已建成尼山书院67个,开展活动近1300场次,服务群众超过17万人次;建成乡村儒学讲堂2735个,开展活动1.1万余场次,服务群众55.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