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艺彩山东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山东公共文化设施增设“法治道德讲堂”
演员身上的功夫是“磨”出来的
第3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在即
2015环球自然日山东赛区活动启动
山东籍书画名家作品学术邀请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临朐崔芬墓壁画修缮工程立项
临沂举办“沂蒙好家风清明大型诵读活动”
大剧院,安全最大
贴近生活才有看头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省吕剧院坚持重拾基础、重点培养
演员身上的功夫是“磨”出来的

    山东省吕剧院学员排练场景。(资料图)

孙丛丛

    在山东省吕剧院五楼的排练室里,时而丽音婉转、坠琴悠扬,抑或有学员挥汗如雨地训练着腿功、腰功……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从去年9月起,已悄然进行了近7个月,受训者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2008级、2009级吕剧表演、演奏专业毕业生。

    名家掌舵 集中受训 

    “剧种发展离不开文武齐备的人才队伍。这批学员是山东省吕剧院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山东省吕剧院业务科副科长、该培训班总负责人吴海涛介绍,吕剧传承班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招收的首个地方戏专业,之后该校曾分别于2010年、2013年招收了柳子戏专业、山东梆子专业,但因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为让毕业生尽快转换角色,适时加压、集中培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为达到“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山东省吕剧院不仅为学员配备了董家岭、胡静华、李萍等国家一级演员教授吕剧唱腔,还邀请山东省京剧院知名武生李永春、原山东省戏校(今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教师张瑞仙教授武功、基本功。

    “学员上课时间从早6点至晚8点,像往常在学校一样按时考勤。”张瑞仙翻了翻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我课程最多的时候一天8节,学员一个月算下来有110多个课时。”张瑞仙坦言,演戏与其他门类不同,不仅考验演员吃苦耐劳的毅力,更需要团队水平的整齐和相互之间的默契,因此,提升学员的精神面貌、对其进行高强度集中培训,既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又能促进整体实力。 

    慢工细活 严字当头

    为什么让学了6年戏曲的毕业生再从基本功、武功练起?“俗话说,‘戏活儿,细活儿’。演员身上的玩意儿,是‘磨’出来的。” 张瑞仙告诉笔者,正是因为看见许多学员腰功、腿功在初学阶段没能“抢”出来,基础不够牢靠,更谈不上按戏里剧情的要求游刃有余地把握技巧,再加上表演、身训中诸如圆场、台步、花旦组合等程式动作,学员们以往并未系统学习,因此,亟须从头再来、矫正不足。“作为教师,我们目前的工作不是在白纸上画画,而是为了让‘作品’更赏心悦目而改掉一些美中不足的环节。”对于重拾基础的意义,张瑞仙认为,只有放慢工、出细活,才能达到火候。

    “所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进了戏曲一行,不管学哪个剧种,练功应是每天不能中断的常态。”李永春举例说,以往自己学戏时,练“朝天蹬”“三落三起”等技艺,每有失误师傅就打。“现今,我们虽不再提倡过去科班里那些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但学戏者要时刻做好皮肉受苦的准备,因为一些动作、表情,不经历千锤百炼则无以动人、传情,而对于教戏者来说,面临当下浮躁的心态,必须从严要求,稍有松懈则可能前功尽毁。”李永春说。

    改革方式 糅合出新

    以传统京剧的四功五法打基础,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吕剧的地方特色、能否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呢?张瑞仙说,基本功、武功是不能丢的传统,但随着现代艺术元素渐趋多元,教学方式亦不固守以往的传承套路,而是不断改革,糅合出新。她举例说,由于吕剧的现代戏多、生活味浓,在教授学生传统走位、步法的基础上,还要向话剧的写实表演学习,将其开放的舞台手段糅合进来,以寻求程式的生活化。为广采博取兄弟艺术形式的优长,张瑞仙还在教学中将京剧、舞蹈、体育等技巧融合,并内化为新的手段。“戏曲舞台讲求一个‘圆’字,但有的步法、动作过于局限其中,就难免‘小气’,为加强动作的舒展性,像云手、水袖等表演,便可向舞蹈借鉴,而像武行开打的力度、速度等,亦可向体育元素学习。”张瑞仙坦言,回归剧种也好,汲取外来元素也罢,一个演员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从对老师的模仿走向演人物、演故事,真正拥有自身创作的能力。

    谈及吕剧发展,李永春建言,为使一些文武兼备的青年演员学有所用,使剧种路子越走越宽,吕剧在上演《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经典看家戏的同时,不妨多从兄弟剧种移植一些行当戏,并加以保留、传承,从而打造一批吕剧的“新经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