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4月6日,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德州市宁津县的很多家长和孩子慕名来到县城文化艺术中心的宁津杂技文博馆,馆内收藏的杂技老物件让孩子们备感新奇。除了拍照,他们更愿意听刘俊昌讲讲宁津杂技的故事。
刘俊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津杂技的传承人,祖上从清末便靠这门技艺走南闯北,到刘俊昌这儿已是第四代。前几年,上了年纪的刘俊昌觉得自己该为传承做些什么,于是他奔波了多地搜集关于宁津杂技的资料,并获县里支持创办了宁津杂技文博馆。
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多地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方面,山东这几年做了一些探索,而让非遗项目努力贴近现代生活、发挥现实作用即是其中之一。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一场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和水平。会上,有专家透露了令人忧心的一组数据:山东迄今已公布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3位,但近几年已有21位去世。“非遗项目的传承归根到底是人的传承,没有传承人,项目也就消亡了。”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说。考虑到现实情况,山东近几年格外关注对濒危非遗项目的传承,尤其是对年岁较高的传承人承担项目的扶持。
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便是山东进行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受益者。在未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前,酷爱泰山皮影戏的范正安找不到弘扬这门技艺的平台。得益于山东有关部门的支持,泰山皮影戏近些年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早过了耳顺之年的范正安也建起了自己的皮影戏演出传承阵地——弄影轩。如今到泰安旅游,白天爬泰山、晚上去弄影轩欣赏原汁原味的泰山皮影戏,已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
谈到非遗保护,更多人想到的是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跟孩子或年轻人有更多接触机会。而在山东,一些保护单位选择用更深入的方式来培养后备人才。
现在走进山东省吕剧院的排练室,经常会见到一群面孔稚嫩的孩子,在吕剧院专业演员的指导下,他们已练得有模有样。这些孩子来自同一所学校——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吕剧传承班。吕剧传承班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山东省吕剧院合作举办的首届地方戏专业,教学中,该专业创新了“科班+学院”式的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在完成戏曲基训课程后,粗略地划分行当、选择剧目,由省吕剧院选派有舞台经验又有教学实践的教员指导剧目实践。
“如今已少有院校开设专业的吕剧表演班,这也直接导致了吕剧人才的断档。”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认为,通过不定期的委培方式,国家级非遗项目吕剧在山东的传承在逐渐焕发新的生机。
输血不如让其自身造血。对非遗项目而言,增加本身活力,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淄博市周村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通过政府的推动,周村区近年来已有18个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并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周村烧饼、周村铜响乐器等大批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产业或市场手段,衍化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在原杨家埠风筝厂基础上建成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目前已成为当地知名景点。以风筝和年画制作技艺为核心内容,园区建设了风筝博物馆、年画作坊等,游客可在此体验风筝扎制、年画印刷等传统手工艺的乐趣。
潍县布玩具传承人孙秀兰至今对年初在济南参加的活动印象深刻。那是“美丽非遗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俗活动的启动仪式,孙秀兰应邀参加展示展演,结果所带的上百件布玩具一天便销售一空。布玩具在各地都能买到,为何孙秀兰的作品如此畅销?关键在新颖和贴近生活。与工厂流水加工不同,孙秀兰的布老虎均为自己和家人亲手选材、缝制。“一般工厂做布玩具用的布4块钱一米,我选的都是好布,25块钱一米。”孙秀兰介绍,除了布料,潍县布玩具的“里子”也很讲究,“有的地方用黑心棉填充,成本低,价格也相应低,我挑的都是太空棉。”面对近年来日益火爆的玩具市场,孙秀兰特意为自己的布老虎申请了设计专利,“就怕别人打着我们的名号砸了潍县布老虎的牌子。”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下一步山东将鼓励传承人抓紧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通过收徒传艺、学校教育、依托艺术院团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多种形式,鼓励传承人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