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李百灵
为期一个月的“盛世春光——2015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3月中旬落下帷幕,这已经是江苏省国画院举办的第五届年展。业界普遍认为,此次展览无论作品质量或数量都远远高于往届,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的新理念、新语言和新方法,突出了江苏省国画院的最新成果。而展览同期进行的一系列慈善捐赠活动,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日前,由该院承办的第二届“傅抱石双年展·2015江苏中国画优秀作品展览”亦正式面向江苏全省征稿,这一以打造江苏省中国画名人名作为宗旨的活动甫一开始,即受到艺术家们的热烈响应。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最早一批老牌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在培养人才、推动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日,美术文化周刊专访了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请他分享了画院管理和发展的经验与心得。
鼓励参展
用展览推动人才建设
美术文化周刊:举办“年展”是很多画院的惯例,你认为年展对于画院画家的创作有何促进作用?
周京新:展览是队伍综合建设很好的抓手,如参加全国美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以及我们的年展等。我们鼓励画家要多参展,因为这样他们是有创作压力的,不仅锻炼了其创作能力,也锻炼了画院队伍。如我们的年展要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一个月,期间任何观众都可以评价、批评,这就要求作品要经得起推敲,因此画家们都积极努力,不甘于落后。大项目对于培养画家的创作能力非常有效,可以说,年展已经成为我院常态的品牌,对画院的整体创作、研究都是有益的。
此次展览获得好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年确实质量好。这就好比运动员连续5年参加运动会,熟悉了、适应了,肯定在赛场上发挥得更好,画家们把握的准确度更高了。二是画家下了功夫,出了新招,虽然尺幅不大、创作时间紧张、压力大,但是由于有了生活积累和创作经验,画作呈现出新的面貌。此外,去年引进的三位新画家亦有参展,对画院而言补充了新鲜血液,展览更为饱满。
美术文化周刊:江苏省国画院连续两年都在年展中配以慈善活动,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
周京新:“文化惠民”“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院的责任和心愿。慈善捐赠活动始于2013年年展,已成为我们的固定项目,画家们非常踊跃,都希望用自己的艺术成果帮助弱势群体。活动现场,我们没有花哨的场景,一切从简、透明,确保善款和捐赠作品等100%落到被捐助人的手中。如我院画家合作的一幅《松岭雅韵图》义卖所得10万元,开幕式结束后我们迅速就把10万元善款打到了受捐者的账户上。此外,我们还与《现代快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合作,将画家创作的12幅花鸟画作品捐赠给江苏省见义勇为的12名代表;赞助了31名贫困大学生;资助了“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的一批寒门学子;资助了省文化系统内的贫困家庭……我们希望向全社会发出一个信号:做慈善,我们在参与,大家一起来,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美术文化周刊:第二届“傅抱石双年展”征稿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它将对江苏省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周京新:此展是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举办的,旨在发现、培养和推介江苏省中青年艺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获得认可和信心。一方面展示江苏的艺术实力,一方面挖掘江苏的潜力,毕竟一些全国性的大展可以给江苏画家的名额太少了,很多未被关注的艺术家也颇具实力,他们需要支持和关注。
梳理研究
艺术家要注重学术积累
美术文化周刊:江苏省国画院的艺术家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这与画院的培养方式密不可分,请问画院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在创作方向上是否注重引导?
周京新:我们一直倡导“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体做法不断调整、改进,各种措施都要符合现代发展的实际,不断实现综合价值目标。近几年来,我院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和定点发现人才等,促进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通过改革各种规章制度等,努力为画家创造条件,使其可以个性化发展,在给他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创作的自由,可以说是“和而不同,殊途同归”,也可以说是“一张一弛,张弛有度”。
所以,不断创新、不断追求经典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一种态度和战术,如此才能惠及国家文化艺术的长久发展。
美术文化周刊:画院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要抓的重点是什么?
周京新:创作和研究是画院的中心任务,之后才可能有展览、交流、文化惠民服务等。理论研究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文脉的重要举措,也是画院工作的重点。我一到画院就启动了艺术家个人研究专辑项目,从前年起,开始先为已故和已退休的老画家出版研究专辑。为此,画院专门引进了几位博士进行资料搜集、研究、编辑等工作,目前已出版了40多本,社会反响非常好。既梳理了画院的学术文脉,又使更多人深入了解了这些艺术家,还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提升了画院的艺术档案建设。
同时,画院也给在职画家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研究和记录自己的创作、对中国画的认识和感悟、自己的经验得失,要有自己的创作笔记、创作总结和创作思考等。最初确立这个项目时,很多画家压力很大,因为画家擅长画画,对他们而言写文章很痛苦,但是艺术的发展、文脉的传承需要理论研究,这在学术积累上很重要。画院不仅仅是产生雅俗共赏的地方,同时也产生阳春白雪。我们始终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要踩在历史的脉搏上,一条腿踩在时代的脉搏上,这是一种责任。
放眼全国
超越区域局限
美术文化周刊:在画院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困惑、困难?
周京新:最大的困惑就是头绪太多,需要马不停蹄地应付各种事情。画家是需要静养的,只有深入生活、安心创作才能出好作品,但我们每年有很多额外任务,如对外交流、礼品创作等,很难静心。同时,我们也希望被外界所了解和理解。一些人知道画院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画院,存在很多负面的看法,有些误解、猜测,甚至无根据的判断。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产生正能量的同时,也存在负面的风险,关键是要如何引导和推动。取消画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放弃或自由化这个阵地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要有适度的把控和管理。
许多画院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艺术家们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如我们的慈善捐赠活动,我院为江苏、为中国画发展所做的劳动和付出等,希望大众也有所了解。我们往往有一种盲区,就是你做什么我不知道,你所做的对我有没有用也不知道,所以身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想法。因此,画院的同行们需要有宽广的眼界、大气的胸怀,靠说不行,还要靠我们的实际行动。只有多干,让人们看得到。
美术文化周刊:江苏省国画院除了发挥地域作用,在全国美术事业发展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是老画院,是有传承、有辉煌历史的专业研究中国画艺术的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居于前列的。虽然我们是省级画院,但我不认为我们只是区域性的画院,如果只考虑江苏的文化艺术发展,眼光就狭隘了。江浙一带是中国画发展的中心之一,有宋元乃至魏晋以来的许多文化艺术经典,这对我们而言是压力也是财富,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整个中国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延续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当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在艺术历史上留下来,但是追求经典,留下足迹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艺术家的眼光也应该放得更高更远,艺术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全国的、历史的。
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在我看来,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追求经典,科学创新”。追求经典,就是传承古今中外的经典,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不然文化就会断代、萎缩。“科学创新”则是追求经典的途径,创新是有标准的,就是要科学,要遵循艺术规律。目前,国家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应该有经典意识。我们应该成为有经典品质的国家,中国画发展也应该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有科学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