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梨花树下听乡音
文化创意 旅径通幽
乡村旅游,请少些急功近利
我们是否误读了孔子?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花树下听乡音
——“鸭梨之乡”阳信60场梨园鼓书会吸引八方游客

    阳信县第二十六届梨花会举办期间,鼓书艺人在梨园内景点献艺      霍向峰 摄

    陈丽媛   霍向锋

    阳信是闻名中外的鸭梨之乡,鸭梨种植面积达20万亩。自1990年4月举办首届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以来,每年4月,阳信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名游客前来游园赏花。4月9日至12日,伴随着阳信县金阳街道万亩梨园进入盛花期,阳信鼓书院的20多位鼓书艺人,以及来自海兴、庆云、邹平、无棣、惠民等地的十几位民间艺人,把舞台搬进了梨园中的观景台、百年古梨园、“鸭梨之乡”纪念碑、朱万祥塑像、七仙女授梨像、阳信县民俗博物馆、梨祖杜母·甘泉驻跸、老君池、七仙女生态旅游度假村等10个景点,为八方游客免费说书唱戏60场,给该县的乡村旅游带来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下面我给大家表演一段《罗成算卦》。”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一开口,那圆润浑厚的唱腔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很多老人自带马扎围着舞台坐了一圈。“他们都说得老么好听了。”一位边听边打着拍子的老大爷告诉笔者,以前是村里有喜事的时候,主人家雇来说书的艺人说书,才能跟着过把瘾,现在是国家支持,艺人们一说就是三四天,“有听头,有味道,就跟饥荒年月吃了顿猪肉饺子似的,解馋。”

    阳信县自古说书艺人多,鼓书更是一绝,像西河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书、木板大鼓和鲁北大鼓,都是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阳信就有一支曲艺队伍,最多的时候有50多人。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辞了教师工作专门去学唱鼓书的艺人贾树芹。“当时在学校教书,一个月才十几元钱,但是说书的说一场就能赚5元钱。当年就凭这一项,我给三个儿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贾树芹自豪地说。

    后来随着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推进以及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的冲击,这支队伍迫于生计解散了。“回到农村之后,大多数人都转行了,譬如毛竹板书艺人劳玉山干起了五金生意,劳玉山的师兄李鸿儒则卖起了老豆腐。少数坚持说唱的也是打游击战,今天这里说一回,明天那里说一遭,没人请的时候就在家种地。”周和平说,对于这些说了大半辈子书的艺人来说,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割舍不下对说书艺术的热爱。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本已式微的传统曲艺再次受到各级政府及民众的注意。2009年,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周和平把全县说唱鼓书的代表性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阳信县鼓书院,常年开展免费送曲艺下乡活动。为调动老艺人的积极性,每表演一场说书政府发给他们适当补助,以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这些沉寂许久的老艺人又重新活跃起来。

    “梨花绽放千树雪,勤政为民万家廉”,这是阳信县鼓书院的老艺人劳玉山新编的毛竹板书中的一段唱词。“很多小段子,其实就是在说历史、道社会变迁。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就说吃的事儿,现在生活好了,自然就有一些新的段子,可以说是个历史符号。”据劳玉山介绍,近几年鼓书艺人们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还精心创作了《梨乡赞》、《扒房》、《一只蓝花碗》、《咱日子越过越舒坦》、《请红旗》等适应时代特色的新段子。

    其中《请红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快过年了,一个老头让两个儿子去请财神,没想到他们分别请来了一面国旗和党旗。老头当下就急了,大过年的这不让人笑话吗。两个儿子耐心地把道理讲给老爷子听:现在村里发生的变化都是党和政府给咱们的,过去每年烧香磕头,到头来还是受穷,亏得政府帮着咱修路、发家致富。财神是谁?是人民政府,是共产党。

    “这是三个人说的段子,自搬上舞台以来就一直在演,非常受欢迎。因为艺人们在用通俗的语言说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第一书记’进村之后,帮我们修了柏油马路,通了街道,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周和平说。

    游客马云飞是曲艺爱好者,从小爱好说书唱戏,这次听说有梨园书会,就请了假,专门来阳信“蹲点”听书。“这些老艺人齐聚梨园,太难得了,真是学习说书的好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梨花会期间,阳信共迎来游客近10万人次。“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这边厢艺人们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亮出来,那边厢游客听得如痴如醉。许多游客不再单一地走马观花看景点,在游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梨乡浓厚的文化氛围。”

    “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那一团团、一簇簇、一枝枝、一片片洁白的梨花,如云似雪,让人驻足凝望,而梨花树下的乡音乡情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梨园鼓书会这一形式,无疑为保护和传承毛竹板书、西河大鼓、渤海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