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梨花树下听乡音
文化创意 旅径通幽
乡村旅游,请少些急功近利
我们是否误读了孔子?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创意 旅径通幽

    王松松

    景区“同质化”现象堪忧

    最近,导游贾想忙得不可开交,一周之内带团跑了6个赏花节。“解说词倒是都不用准备了,把景区名字一改,就是一套新的解说词。”贾想自嘲道,“现在,这解说词都是按季节换,不是按景区换。”整个3月份,贾想带了17个团,其中有11个是去各地参加赏花节的。“春天踏青赏花无可厚非,但没必要你办个樱花节,我就弄个桃花宴。”

    “中央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县里既想落实文件,又想少花钱,只能借鉴周边县市的做法了。”一位在县旅游局工作超过7个年头的张姓办公室主任深谙其中之道:“桃花或者梨花都是现成的,扯个横幅,找些媒体,请领导来讲个话就算是开幕了。”

    做旅游项目不是能赚钱吗?“一个县里的桃花节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就算有人参观他们能在这儿住宿?能在这儿消费?”张姓主任撇了撇嘴,就算外地游客有消费意愿,县里也没有太多的消费项目,“旅游项目是大力发展了,可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建好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但并不一定所有的县市都适合,为了政绩而快速成型的形象旅游项目大都采取借鉴办法,景区的同质化也就在所难免了。”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萧继虎看来,旅游项目开发是个需要深度思考和策划的系列工程,“拍脑袋、赶时髦肯定搞不好旅游产业。”

    旅游要多些“精神刺激”

    清明节游玩归来,郭书祯拿着手机兴奋地给同事炫耀自己的旅游成果。“这个破城楼好有感觉,是什么年代的啊?”同事的发问,让郭书祯顿住了正在滑动手机屏幕的手指,过了几秒,他无奈地答道:“忘了。”

    郭书祯的经历不是特例,采访中,超过六成的被访者抱怨:“旅游一遭,除了照片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没记住。”

    “现在景区开发和景点设置大都采用以视觉观感来吸引游客的做法,也许在游览过程中,游客会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但这种基于视觉的刺激很短暂,一周或者更短时间后,这种刺激就会逐渐被遗忘。”在济宁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安全看来,能让游客产生再来一次或者推荐亲朋前来想法的景区是那些能给他们留下精神满足的景区。“只有触及游客内心和心灵的享受才能给他们留下长久的刺激。”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家庭式旅游逐渐成为主流,旅游者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游客对常规旅游路线逐渐表现出疲惫状态。”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经理张国滔认为,现在各大旅行社推出主题游、夕阳游、养生游、深度游、自由行等就是为了应对游客视觉疲惫窘境。用主题旅游来给游客以精神享受和刺激。

    文化给旅游带来“回头客”

    “旅游线路和旅游主题的改革只是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从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上着手。” 萧继虎认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破局的关键,“我们应该把旅游变成为文化的体验和享受的过程,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早在去年8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品位。”为此,夏安全在上九古村的开发中,时刻坚守“乡愁”主题,“上九古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石头民居和农民的生活习性,这些都能唤醒游子内心的乡愁基因,这样,何愁没有回头客?”

    4月2日,曲阜旅游推介会上,修学游成为今年推介的重点,观看晨钟开城仪式和孔府大戏,体验孔子六艺,参与民俗活动,举行中华成人礼、入泮礼、祭孔仪式等古礼,聆听国学讲座等旅游内容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的关注。

    “曲阜早在2006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修学旅游节——曲阜孔子修学旅游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邹城建设了习儒馆,针对不同群体策划了特色化的修学产品;梁山、微山、泗水、汶上等地也策划了符合地域特色的修学旅游产品,修学旅游成为济宁旅游的金字招牌。”在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看来,儒家文化与旅游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有效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成为了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