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艺彩山东·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好曲艺:有意思 有意味
东昌“葫芦李” 雕刻展精工
非遗传承有来人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曲艺:有意思 有意味

    非  鱼

    日前,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齐鲁非遗大讲堂——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第二期)”在山东师范大学开班。

    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的报告中,在谈及山东曲艺现状、问题及保护传承对策时指出,草根性是曲艺的母体基因,好曲艺必须是“有意思”与“有意味”的有机统一,曲艺发展中任何本末倒置、试图割裂其与百姓天然联系的做法,必须摒弃。

    曲艺是扎根百姓的草根艺术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曲艺说的是乡情乡音,本来就是一门草根艺术。”孙立生认为,历史上,曲艺之所以拥有恒久的魅力,是因为其“什样杂耍”的大舞台在草野、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曲艺已鲜有清末《老残游记》中所描述的“说书说得令人神魂颠倒”的盛况,亦不复上世纪初那种南词北曲名家荟萃、曲山艺海的风光。孙立生认为,当下曲艺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在于曲艺作者远离百姓生活,将作品当作迎合上层、说教百姓的泛艺术、伪艺术;其二,是为了回归艺术本体,而急于求成产出一批自认为“接地气”的作品,从而导致了另一种迎合。两种风气致使曲艺与普通百姓相去甚远。

    “在曲艺发展史上,但凡有影响的作品必然从百姓中来,再回到艺术本体,最终又反哺于百姓。”孙立生坦言,历史上曲艺虽不乏走进庙堂的实例,但扎根生活、服务百姓才是寻常生态,正所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艺术作品唯有为百姓认可,才具备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孙立生强调,对于曲艺本体,曲艺人自身要有清楚的认识,切不可本末倒置。

    曲艺发展需正视历史基因

    谈及山东曲艺现状,孙立生直陈:于整体而言,山东曲艺领域获奖作品数量可观,但兼备功夫、智慧、境界的领军人才稀少,不缺奖

    而缺“将”;就演出来看,市场向行政拨款“讨饭”的做法间接影响了曲艺引导观众共同快乐的观演关系维系;曲艺创作无关“痛痒”,缺乏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警世之作;曲艺传承有礼节、少理性,缺乏对艺术规律的记录与总结;曲艺理论受制于曲艺人自身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鲜有成果问世。

    孙立生坦言,诸多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曲艺人对于“美”的辨别忽视和对于“己”认识的近视。“美在高尚,亦在质朴,不同的情境下,‘美’有不同的内涵。就拿地方曲种来说,它的‘美’在于乡情乡音的魅力、‘以小见大’‘以小见深’的说唱文学传统抑或灵活自如的基层演出形式,这些曲艺独立存在的理由,都应成为曲艺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孙立生说。

    孙立生认为,解决曲艺发展中的问题,首先需要曲艺人了解曲艺的来历、特色及发展、流变的趋向,研究自身、摸清家底;其次,还要明白曲艺学即“人学”的道理,读懂人生的“有字书”与“无字书”,从而形成登高望远的视野。此外,从体制、机制上还需给予曲艺发展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为曲艺新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不迎合”方能成就“好曲艺”

    曲艺如何为观众?如何结观众缘?孙立生认为,弄清“观众为何来”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俗话说,‘千金难买一笑’。人们欣赏曲艺,无非追求‘笑’与‘娱乐’,但在身心放松之后,还祈望在精神上获得慰藉与安抚。”孙立生认为,好的曲艺作品应善于发现平常人的不平常以及不平常人的寻常事,让老百姓“平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意趣、实现情感的共鸣;好的曲艺家则需在“跳进跳出”演绎自我及角色的同时,淡化技巧,以“无技之技”引领观众一同参与、体验。“那些真正走入历史的‘好曲艺’,必然有独特的发现、奇妙的再现与技巧的隐现,同时,又无不将‘有意思’与‘有意味’巧妙圆融。”孙立生强调,好曲艺正因为遵循了真诚、质朴的艺术本色,又满足了观众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由是广结“观众缘”。

    谈及当下的曲艺创作,孙立生建言,那些将“好人好事”充当艺术品、高高在上的说教式创作或以廉价的笑果、笑料迎合观众的做法,皆非艺术生产的常态之举,应适可而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