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艺彩山东·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好曲艺:有意思 有意味
东昌“葫芦李” 雕刻展精工
非遗传承有来人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有来人

    “90后”聂鹏指导参加暑期实践活动的学生制作泥老虎

    杨晓卫

    满头白发、步履蹒跚、耄耋之年……这是目前多数非遗传承人的现状。而在最近举办的“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上,两位年迈的学员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爬上四层楼梯到达教室之后,年轻人又极有耐心地为两位老人翻开笔记本、递上老花镜、倒满热水,并不时地交流,其场面十分温馨。

    在此次培训班上,有非遗保护专家建议,应为非遗传承人配备年轻助手,联想到刚刚看到的一幕,笔者甚以为然。

    在各类不同的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常常听到年迈的非遗传承人说同一句话:“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手里失传了。”如何不让手艺失传?收徒是实现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但也存在诸多无奈之处。2014年,潍坊技师学院尝试设立4个非遗专业,面向社会免费招生,尽管有传承人亲自授课、毕业时推荐就业等保障,但学生和家长却并不买账。可见,传承人收徒虽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因现实因素而犹豫。

    好在,收徒并不是唯一举措。笔者曾在采访中遇到过这样一位年轻人,她是潍坊一家文化公司的职员,两年前偶然成为一位八旬雕塑艺术家的助手。两年来,追随艺术家学艺的过程令她深有感触:很多年迈艺术家的灵感都是瞬间闪现,这就令传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记录、整理非遗传承人口传心授及言传身教的过程尤为重要。尤其是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后继乏人,加之技艺本身的濒危性特点,若挖掘、抢救不够及时,技艺极易流失。此种情况下,若为传承人配备年轻助手,将其日常练功或对艺术的理解等整理、记录,这将成为非遗保护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据山东省非遗保护方面的数据显示,山东自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仅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收徒就已达19930名。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年轻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他们具有时代性的创新精神;传承人基础扎实、技艺精湛,他们熟稔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年轻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坚守非遗项目的本真,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类展演、展示,既能提升二者自身的能力,又是对非遗传承的极大促进。

    “90后”的聂鹏对高密聂家庄泥塑熟门熟路,三两句话就能讲清要点。为了更好地传承高密“泥老虎”这项民间艺术,聂鹏和朋友一起开了家淘宝店。他坦言自己的非遗梦想很现实——通过与高校艺术学院合作将这门手艺进行不断创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更多人就业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像聂鹏这样的一些鲜活尝试,正在为传统非遗项目融入新创意、新理念与新模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非遗打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非空谈。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加入,非遗才能融入时代,释放其恒久的魅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