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工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西藏绘画中的艺术修行
2015中国雕刻艺术研修班在苏州开班
参与城市空间建设
艺术书架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西方陶艺对话展:
参与城市空间建设

    天水之镜像(陶艺) 朱乐耕

方李莉

    上世纪的50年代,在日本一座古老的城市——京都,有一群年轻的陶瓷艺术家,他们不甘愿将自己的技艺被限制在实用的器物之中,他们将要在陶瓷艺术领域发起一场革命,以向当代艺术领域进军。领头人叫八木一夫,他组织了一个陶瓷艺术群体叫“走泥社”。无独有偶,在与日本遥遥相对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有一所叫奥蒂斯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了陶艺系,负责人叫彼得·沃克斯,在这所院校也开始了冲破传统陶瓷艺术的实用性,将其推向当代艺术的系列实验。而当代陶艺最早的先驱者,并不是日本的艺术家,也不是美国的艺术家,而是欧洲的毕加索、马蒂斯、德加·雷诺阿、高更、米罗等,在20世纪初他们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当代陶艺实验,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他们影响了日本和美国的当代陶艺的出现。

    在这不同区域的当代陶艺革命中,当时的中国在场吗?当时的中国,在场也不在场。说其不在场,那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正是冷战时期,中国没有参与西方的现代艺术发展。说其在场,那是因为在日本和美国发起的现代陶艺的变革,是以西方的当代艺术形式,来吸收东方的哲学精神,包括中国唐宋陶瓷艺术中的审美理念所发起的一场革命。因此,风靡于国际的当代陶艺,一方面是现代的、前卫的,但另一方面却连接着东方文明的某些古老的内在生命力,反过来其又在深刻地影响着东方当代陶艺的新的追求。当代陶艺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予了现代艺术发展的丰富源泉。

    为了诠释这一理念,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邀请的陶艺家有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朱乐耕。四位陶艺家分别代表了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这都是以上提到的,对当代陶艺影响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自然风貌为主题,尤其是他家乡的自然风貌。海格比热爱旅行,20多年来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但到得最多的是景德镇,他将景德镇称为“制造者之城”,与景德镇的交流促使了他作品的变化,以前他很少用瓷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作品,但从1995年开始,他不断的尝试用高温瓷,他的作品表达的是他心中的美国景观,但里面却充满了东方哲学思想的解读。

    另一位来自瑞士的法国陶艺家雅克·考夫曼,是欧洲最有代表性的当代陶艺家之一,也是国际陶艺协会主席。考夫曼对东方哲学思想有很深的研究,他在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能量”。他认为能量无所不在,无论是烧制的陶瓷、社会、历史文化还是人的精神上都蕴含着不断转变的能量的存在。这种能量,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气”“象”的美学思想。

    他的作品讲究自发性和偶发性,有的甚至是和观众们一起完成。他说:“创作之初,我没有遵循任何预定的计划或者预先设计,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这个概念能够与我认为创作材料所出来的结果呼应即可。”

    参展的还有来自日本的“清水六兵卫八代”,“清水六兵卫”是日本著名的陶瓷家族,也是世代相袭的家族封号。这次邀请的清水六兵卫八代,是在2000年承袭清水六兵卫之名的,和其父亲一样,早期并不做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之所以进入陶艺圈,一方面是出于继承家业的使命感,同时也是因为对陶艺的创作充满兴趣。他的作品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学建筑时学到的绘制设计图的方法,画出图纸,依照蓝图抠出陶土泥板,再层压成形。陶器经高温烧制难免变形,于是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扭曲的形状,并认为受重力作用形成自然曲线,也是泥土成型的一个方面。这和追求泥土的本性及自然性的当代趋势,同工异曲。他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大型,这次参展的作品大都是抽象的几何形,简练严谨,釉色十分讲究,瓷的釉质却烧成了金属的感觉。

    来自中国的陶艺家朱乐耕,和清水六兵卫一样,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有自己的家族传承,他的父亲朱明生前是景德镇非常有名的陶瓷美术家。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转折以及进一步发展。朱乐耕学习陶瓷艺术的初期也和父辈一样,是从绘画开始的,后来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首届硕士生。受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风格的影响,将装饰画与陶瓷五彩装饰结合进行创新,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1991年,他筹备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自己的窑炉,决心要走一条与自己的祖辈、父辈不一样的当代陶艺之路。近年来,他曾在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九江市民广场、天津瑞吉酒店、上海浦东机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广场等地完成了众多大型装置陶艺,将作品融入了城市景观,成为建筑及广场的公共艺术的一部分。

    有关艺术家参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建设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将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这次邀请来的四位陶艺家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作品都是大型的,与建筑环境空间相关的公共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或装置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我认为,这也许是未来陶艺,甚至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之一。因为当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将成为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人们到一个城市不仅消费物质也消费知识与景观,因此,今后的公共艺术将会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泥土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亲切,最富生命感的材质,而且其的形成一半是人工一半是火工,这是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陶艺也许会成为构成现代城市景观的最重要的、最人性化的艺术表现之一。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