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妮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世界读书日从1995年设立至今,一直致力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阅读活动都已陆续展开,二手书集市、地铁i阅读、名家讲座、亲子阅读等各种形式、主题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全民阅读,去年、今年已连续两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业界为适应人们阅读需求的变化,在阅读推广方面也不遗余力。在传统阅读方面,图书馆、书店、读书会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善阅读环境,满足不同群众的阅读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APP、微信、网络广播电台等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服务。这些创新性的服务无疑反映出当下阅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阅读无处不在。
传统阅读创新在升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加之手机、电子书等多元阅读媒介的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阅读方式以其新颖、海量、互动等特质挑战着传统阅读。于是,一些以提供传统阅读服务为主的机构主动应对挑战,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力求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多元阅读内容的需求。
江苏张家港24小时图书馆驿站便是这样一个“永不打烊”的自助图书馆。没有门锁,刷市民卡就可自由进出;无需押金,读者可自助借还图书,还可以举办阅读活动等,几乎集中了公共阅读全部基本服务功能,有效破解了社区图书室布点困难、效能不佳等难题,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称为“一个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温馨的现代公共阅读场所”。张家港图书馆馆长缪建新表示,24小时图书馆驿站的建设并非铺摊式的推广,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较大规模的社区、商业中心及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设立,有人气才能体现出服务的价值。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并开放16家,另有8家正在建设中。
不仅在张家港,北京、上海、河北等地图书馆还通过“漂流书亭”“流动图书车”“图书集装箱”等把图书送到人们身边,让大家享受到最便捷的阅读服务。此外,许多公共图书馆也针对特定年龄段、特定人群设立个性化服务,如温州“五点钟社区童书驿站”、北京西城区“3:30故事会”等都是专门针对小学生而开创的阅读空间。
北京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紧邻北京黄城根小学、奋斗小学,由于小学一般放学时间是3点半,而家长下班时间则多为6点左右。该馆馆长阎铮表示,这个时间段,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会聚集很多小朋友,有时达到百余人,还有些孩子则闲散于闹市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他们推出的“3:30故事会”不仅给孩子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悦读”环境,也让他们了解了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
除了公共图书馆,在民间,以个人兴趣为基础、各种内容为主题,兼具阅读、求知与社群交往功能的读书会逐年增多。2014年发布的《北京民间读书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目前共有145家民间读书会,其中活跃度较高的有60家。成立于2008年的燕京读书会以阅读国学经典为主题,两周一次活动,由读书会成员轮流担任主持,其目的如创办人陈达隆所述“我们读书贵在求道、自得,希望初能顺通文义,渐至日用间形影不离、融会贯通”。还有以“着思想的盛装,赴读书的派对”为口号,以线下家庭教育、时尚美容、亲子阅读活动为主题的妙妈悦读会,让妈妈关注孩子、关注自身,使其精神体验更丰盈。
去年,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的开业,引发了杭州、西安等地创办24小时书店的热潮。据三联韬奋书店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其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销售突破2000万元。这样的成绩虽非所有24小时书店都能达到,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深夜书房”这一新举措的认可。
此外,民营图书馆也在阅读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如广东省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0年创建的实体书图书馆,除为用户提供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上门服务,今年还与深圳4家肯德基店合作,为餐厅提供200多本国内外优质儿童绘本和人文社科类图书,让人们在用餐之余可以随意翻阅感兴趣的书,实现阅读空间与用餐空间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书香渐浓
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这不仅可看作“低头族”增多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体现出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字化内容的日益繁多、社会化媒体的渐趋成熟,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技术和内容资源的支撑,使得阅读获取更便利、载体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网络里也有书香。”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阅读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多元化内容。可以说,新媒体阅读时代已经到来,虽然阅读的形式和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阅读的性质与作用没有改变,反而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快捷性等新特性。
此外,报告显示,有34.4%的成年国民在2014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若以一个人的一天为例,以公众订阅号、朋友圈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微信,几乎任何时间段都会有精彩有趣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如时政类的“时局”“团结湖参考”,娱乐类的“世相”“毒舌来啦”,文学教育类的“十点读书”“现代大学周刊”等。同时,还可以随时收听“英语早操”“单读”等网络广播电台的时事新闻、情感生活、诗文朗诵等内容。这些阅读内容的制作者各不相同,有报业集团、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个人等,如“团结湖参考”由北京青年报评论中心管理,“单读”由单向空间(原单向街图书馆)主办,“英语早操”则由一位英语口语教师创办。此类丰富、多元的信息都可通过人们个性化的“关注”及时获得。
早上6点半左右,当一些人还未睁开睡眼时,微信公众订阅号“罗辑思维”已向大家推送讯息。这个粉丝过百万的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包括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等多种形式。创建人罗振宇将自己定位为知识搬运工,把书本上的精华在节目中转述出来,以倡导大家独立、理性地思考。而当人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微信公众订阅号“为你读诗”每晚10点,都以“一诗、一乐、一画、一评、一嘉宾”的形式,邀请金融、人文、艺术、传媒等各行业的翘楚朗读诗歌。该公众号从2013年6月1日创办至今,已播出近700期,拥有130多万粉丝,希望以诗歌和艺术为切入点,让人们的生活浸润诗意。如今,“每晚十点,为你读诗”已成为许多人睡前的必修课。
深浅阅读的融合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及书籍与阅读的重要性时表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当下,公共图书馆、书店、企业、个人等纷纷创新阅读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氛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说:“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投身于阅读推广;也因此,越来越多人参与、回归到阅读中。”
然而,在阅读推广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厘清和完善。
首先,新媒体时代,对数字出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运营中心经理祁兰柱说,当下数字出版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期,但网络传播权、转授权及运营渠道等的制度规范仍有待提升,其内容也并非纸质书的电子化,相关机构还需抓住机遇,针对市场消费行为与习惯的改变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完善用户的阅读体验。
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种“用户创造内容”的运营机制有别于传统三审三校的把关制度,会使一些粗制滥造的内容充斥在屏幕终端。然而,徐升国表示,读者们通过点赞、分享、转发、评论的方式参与到内容的选择、传播中,读者“用拇指投票”的机制对内容有了筛选和把关的过程,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容分享和选择机制。
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阅读是“浅阅读”,“深阅读”还应回归传统的纸质书阅读。徐升国说:“数字阅读有碎片化的特征,但不能简单与浅阅读画等号。”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各有优劣,是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的关系,不能相互替代。因而,如何发挥好数字阅读功效的同时,仍不偏废传统系统的深度阅读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