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侯光明
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而努力。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后,我校先后组织召开了“艺术观教育研讨会”“国际电影教育论坛”“电影评价标准大讨论”等一系列学习贯彻活动,并在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中国电影发展和电影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对讲话精神的生动注解;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艺术观教育与讲话精神高度契合;坚持艺术观统领艺术教育之本、电影创作之魂是对讲话精神最切实深入的贯彻。
一、梳理育人理念,把握战略核心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的艺术观教育,其实质和目标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延伸成为师生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灵魂。2003年,我校发起并联合其他7所在京艺术院校成立了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研究、推广、实践艺术观教育,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艺术观教育实践机制。“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艺术家”的“三人民”理念,“经史并重”“经实共举”“经人相倚”的“三经”教育途径等,成为深入人心的战略育人核心。
二、落实讲话精神,弘扬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两引双为”办学方针,高度重视党建思政工作。“两引双为”是学校在群众路线教育学习中凝炼出的办学方针,即“在教育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坚持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电影作品的需求作贡献,为提升观众的观影水平和品味作贡献”。
二是坚持特色教学模式,搭建艺术观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增设长片创作、整合校内学院奖等措施搭建创作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双实践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承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奖项活动搭建行业实践平台。
三是坚持高举“新学院派”大旗,引领电影文化自觉自信。“新学院派”的核心特征是传承性和专业性、艺术性和商业性、文化性和引领性的三个辩证统一。其实质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好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新学院派”大旗下,以青年电影制片厂为依托,我校提出文化大片的创作概念,今年正式发布的10余部电影,以及正在筹拍的3D歌剧电影《白毛女》、《定军山》等,都是艺术观教育成果对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的解读。
三、关于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总结提炼本次座谈会成果,出台指导艺术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比如,建立艺术院校咨询会的工作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各相关院校,研究讨论艺术教育发展问题。可根据艺术院校类别,总结推广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等。
二是针对艺术教育实践性强、教学设备要求高等特殊性,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一方面,积极支持艺术院校教学科研设备、校区拓展等硬件的升级更新,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三是根据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鼓励艺术院校因校制宜,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即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艺术院校办学特色,坚持精英化教育,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外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等,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研究型人才。
四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艺术教育走向国际舞台,支持艺术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多渠道鼓励支持艺术院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论坛等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导建立相关领域的国际艺术共同体或者国际艺术联盟。
五是创新培育机制,正面引导和培养艺术领域的大师。比如,设立国家级“青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或相关奖项,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青年艺术人才创作艺术精品,勇攀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