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文化传播最好、最快的方式,我一直觉得是朗诵。
我本身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我觉得朗诵其实是代作者说话。一个人在朗诵的过程中,不论朗诵作品是话剧还是电视剧,都是代表作者在进行二次创作,譬如你朗诵的是冰心的作品,那你就是冰心,你朗诵的是徐志摩,那你就应该是徐志摩,只有这样你才能赋予作品灵魂,才能把观众带到作家写的意境当中。如果你在舞台上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这是“我”写的作品,那么观众的感觉就能跟着你进来,其实这也是能打动人最关键的一点。
朗诵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你不是一个“小我”,而是一个“大我”。在朗诵爱国抗战主题作品时,你会觉得自己气吞山河、高大伟岸,而当你朗诵舒婷的《致橡树》时,你就化身为一个非常有自信的女人。我记得当时我在中国传媒大学上过一次课,教课的老师形象一般,但是当她一开口朗诵舒婷的《致橡树》时,马上就不一样了,你不再觉得她只是一个在人群中很不起眼的大妈了。她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教给我们的不是怎么处理朗诵作品,而是怎么准备朗诵作品。
要做到完全代作者说话,一定要充分备稿。其实就是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充分解读这些作家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了作品。说实话,现在的大学生能够坐得住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比如上我的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只拿着IPAD或手机就来上课了,因为那上面就有作品,其实这是不对的。上课一定要带着纸和笔来上课,因为你得时不时地停停写写。
我也是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才理解的,我也能够理解大学生的浮躁、贪玩。我也喜欢开心麻花,像4月17日我去山东剧院观看了《夏洛特烦恼》,虽然票价有点高,但是依然全场爆满,而且全都是年轻人,话剧本身非常契合时代和年轻人的口味。回来之后我就想,如果我现在在北京,那么我就可以月月看,甚至每周都去看一次。有人说这是文艺青年才干的事儿,但是通过话剧、舞台剧的引导,文艺青年也许会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就可能会去主动找书看。我觉得阅读,还是应该以纸质阅读为主,以后传统书店也许会慢慢消失,但是我们看到24小时书店、书吧等各种个性书店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小剧场话剧演员演得很好,虽然名气没有影视大咖们大,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的时代,还是不应该放弃。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第十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成人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山东管理学院主持与播音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