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佛山展馆,一幅充满岭南元素的文化产业画卷徐徐展开:古窑传薪,精雕细琢的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了佛山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品牌筑梦,刚刚评选出来的佛山十大区域文化品牌和特色企业集中亮相;香云纱、剪纸、彩灯、钢琴、陶瓷浮雕壁画等通过产品展示和现场技艺展示的方式,讲述着佛山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彩故事。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战略部署,加快文化创新发展。目前,佛山市正按照市委全会和市人代会关于“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与“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打造成为佛山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推动佛山由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迈进。形成三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为支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佛山市先后出台了《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关于“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实施意见(2010—2015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工商扶持、金融扶持等形式,从鼓励创新、多元投入、市场培育等方面,提供符合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优惠政策。2011年起,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近期,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将联合市旅游局、体育局出台政策,扶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佛山市加强市、区、镇街联动,着力引导各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了“区区有重点、市区联动”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在市一级政策的带动下,各区也分别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并设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如禅城区文化产业扶持基金规模已扩大到3000万元,努力推动传统文化制造业向商贸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升级。南海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创业,设立文化产业创业营,为企业提供研发经营的场地、设施和配套服务。同时重点打造了“一个中心,多个基地”招商大平台,制定了佛山市第一个区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目前,佛山已经形成了从市级到区级、镇(街道)级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活力,佛山的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在市、区、镇(街)三级的共同支持和培育下,佛山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80亿元(法人单位),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5.1%,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佛山市业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从产业结构上看,规模最大的板块是文化产业制造业板块。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服务业占26%,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占2%,而文化产品制造业占到了68%,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玩具制造等是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最大的门类。 为适应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佛山市规划建设了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广东工业设计城、“岭南天地”旅游休闲文化区、石湾陶艺产业集聚区、文翰樵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特色鲜明、环境优良、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广东省文化厅2013年公布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中,佛山市有佛山创意产业园、云东海旅游(文化)经济区、广东香云纱产业园区、广东流行音乐产业园区等4个园区入选,园区数量全省排名并列第二。截至到2015年3月,佛山市有民间艺术研究社、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中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石湾美术陶瓷厂等4家企业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数量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位居全省第三。 与此同时,佛山传媒集团、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平洲玉器城等一批专业型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壮大,成为佛山文化产业版图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如平洲玉器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国四大玉器市场、国内三大缅甸翡翠玉器加工生产批发基地之一,有着“玉镯之乡”的美誉。目前,平洲玉器街集聚了国内外厂商3000多家,加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接待海内外客商超过40万人次。 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成功走向海外,在海外讲述精彩的佛山故事,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了范本。如广东启智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猫和老鼠》、hello kitty等品牌授权,连续4年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称号。又如顺德孔雀廊娱乐有限公司拥有自主原创版权节目达3000多个、6万小时节目资源,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孔雀廊产品”为目标,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被商务部授予“国家出口重点企业”“广东流行音乐产业园区”等称号。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有着1300多年的悠长历史,留下了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佛山在强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立足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推动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佛山市积极借助申请外观专利、登记著作权、注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引导相关企业保持行业优势,争取市场份额。目前,佛山市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4项,省级项目38项,其中有半数项目与产业相关,如历史悠久的佛山剪纸、佛山彩灯、石湾陶塑、香云纱等独具佛山特色、彰显佛山底蕴的项目均已实现产业化。 为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佛山市一方面依托祖庙、南风古灶等影响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开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另一方面通过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重塑民俗文化品牌,发掘其产业价值和市场潜力。如“行通济”“佛山秋色欢乐节”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祖庙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表现。 佛山还努力搭建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外展示特色文化产业的实力和魅力。如以“工艺美术走出去”为重点,推动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名家、名作对外交流。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年”活动,先后在迪拜、乌拉巴托、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和培训班,提升佛山工艺美术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2010年以来,佛山市3次组团参展深圳文博会,集中展示最具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工艺精品及系列创意新品,2014年的成交额突破600万元。为扩大佛山陶艺的影响,提升佛山陶艺的价值,佛山市文广新局举办了“陶醉中国”石湾陶艺巡回展系列推介活动,如2014年4月在中山市举办的陶塑精品展中,3天展览期间销售额达50万元;2014年5月16日开幕的当代石湾禅意陶塑展,将石湾陶艺融入了家具摆设等空间陈设艺术中,是石湾陶艺步入国家级、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如今,佛山市的特色文化产业如“老树发新枝”,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如已有600年历史的香云纱,每年晒制面料约150万米,总销售额约1.2亿元,站上了巴黎时装周、北京时装周和美国选美活动等国际舞台;千年传承的石湾公仔,已拥有18位国家级陶艺大师、40位省级大师、近70位市级大师,以及一大批年轻一代优秀陶艺工作者;“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在顺德区发扬光大,每年出口手绣服饰总量20万件左右,占有欧州绣品市场70%的份额,2009年至2014年连续获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五百年窑火不绝的南风古灶,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历时千年的南海藤编,现有四五百家藤厂、数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超10亿元,垄断着全国90%以上原藤进口和初级材料加工以及80%以上的藤制品生产。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是以工业设计产业为核心,串联工业设计产业链的上下游,并为其提供高端增值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主题园区,已入驻国内外123家工业设计公司,入园设计师1400人,年成交工业设计成果数千例。它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与传播产业文化品牌、促进区域内创意文化互动发展等方式,带动区域内创新设计文化氛围形成,促进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样本和典范。 近年来,佛山市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升值的征程中,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实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商业”、“文化+传统产业”等融合发展,增加了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了文化产业链。 佛山岭南天地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杰作。近年来,佛山市在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了“佛山岭南天地”工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引进特色商业、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同时,依托岭南年俗欢乐节、“三月三”北帝诞、“五一”欢乐嘉年华活动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把岭南天地历史街区的文化魅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如今,该片区每天吸引着佛山市民和周边游客到访,成为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文化休闲区和城市地标。 顺德区伦教街道积极促进珠宝、旅游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致力于打造“伦教珠宝”区域品牌,拥有周大福生产基地、珠宝文化展示中心及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周生生总部大厦以及合禾国际珠宝创意中心等一批数百人至数千人的实体企业机构。另一方面,在历史底蕴深厚的三洲文明西路利用20多处政府、集体物业,再现伦教上世纪中叶地域风情、历史文化,并引入文化、休闲旅游及相关项目,建起了678文化街,实现了村居改貌民心工程向文化旅游项目规划演变。 禅城区石湾酒厂拥有传承百年的“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禅城区引导石湾酒厂对这一技艺进行深度开发和创新改良,植入传统陶艺文化和祖庙文化,通过建设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修缮并托管佛山酒行会馆、整理出版《岭南酒史》等方式对石湾米酒进行文化提升,在行业景气指数不断向淡的环境下,其销售收入和纳税额继续实现10%的同步增长。 南海区则设立了文化与产业融合专项经费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许多企业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如蒙娜丽莎集团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搭建陶瓷文化艺术总部平台,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南海区汽车行业协会举办汽车产业文化系列活动,以镇街巡展等形式,推进汽车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国艺演视城开通了旅游公交专线,实现了“影视+旅游+婚纱摄影”的产业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一批制造业企业通过在产品中植入文化与创意元素,实现了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佛山市高明区子昊钢琴有限公司曾以ODM形式制造钢琴,如今已成为集高端钢琴制造、国际钢琴雕塑公园、专业钢琴教育于一体的钢琴文化产业园;佛山企业将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技术相结合,烧制出技术雕刻和设计含金量高的陶瓷艺术壁画,截至2014年底,佛山的陶瓷艺术壁画制造企业将近170家,线上和线下销量总额约为8亿元;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海天股份作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企业,着力打造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工业游,已成为企业对外展示、交流的文化窗口。扶优扶强打造知名品牌企业 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格评选,4月27日,佛山市“十大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正式出炉。作为“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佛山十大区域文化产业品牌评选活动于今年2月启动,由佛山市文广新局指导、佛山传媒集团主办。此次评选范围涵盖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10个门类的品牌和企业,全市共有29个品牌及35家企业参评。 经过最终的各项成绩核实后,石湾南风古灶、石湾公仔、佛山彩灯、佛山剪纸、佛山陶瓷艺术壁画、平洲玉器、南海藤编、广东工业设计城、伦教珠宝、伦教香云纱被评委佛山十大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另有10家单位获得最具传播力文化产业品牌、最具规模文化产业集群等6项“特色奖”。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获奖文化产业品牌和企业将集体亮相,形成了佛山文化产业的整体品牌效应。 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表示,佛山5区拥有众多特色鲜明、市场基础好的文化产业,但“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在加大文化产业招商的同时,梳理佛山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尤为重要。评选活动还能让市民、政府部门、企业更了解佛山文化产业,有助于发动商贸部门、金融机构加大对佛山文化产业的支持。 近年来,佛山市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企业发展,积极打造、培育知名文化企业和园区。如今,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中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行业内占据独特优势,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广东工业设计城等代表性园区已颇具规模,佛山新媒体产业园、南海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等新兴园区发展迅猛,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