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专题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精神
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精神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根植西部热土 服务各族人民
努力打造有温度的“高峰”电影
我们清晰地看见了方向
中华美学是中国纪录片的灵魂




 中国文化报 >  2015-06-0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植西部热土 服务各族人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王安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高瞻远瞩、切合国情。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作为祖国西北边疆的一名电视新闻和文艺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比什么时候都更加艰巨和沉重,新疆的文艺作品只有根植西部热土、服务社会和人民,方能发挥文学艺术独特的作用。

    众所周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共和国唯一的一支“不穿军装”的永不退役的部队,兵团这种受命于特殊的历史使命、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成长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的独特性,注定了兵团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60多年来,兵团产生了数部响彻天山南北、祖国各地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是扎根于火热生活、服务于各族人民的结果。如以可克达拉火热生活为原型,半个世纪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草原之夜》,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材;长篇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轰动大江南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人民”。人民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是我们呼吸的氧分。兵团军垦文化是兵团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类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了很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发展,是边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是反映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融合发展的文化。相对于其他各地来说,可能赋予边疆文化工作者更多的内涵,他们不仅是参与者、生产者、战斗者,更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这样才能写出不负使命、不负人民、不负国家的文艺作品,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我所走过的创作之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14年,我深入新疆石河子市采访平反浙江叔侄冤案的全国模范检察官张飚,经过昼夜奋战完成广播剧《检察官张飚》。这部广播剧一经播出,就受到新疆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部普通的广播剧之所以受到欢迎,究其原因就是它来源于真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

    我用一段诗句,总结自己学习所得:“打从我知道世上有风沙,我便爱上了绿洲的舒展;打从我结识了白杨和沙枣,我就确定了我的位置。”让我们热爱人民,热爱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坚守心中那一抹褐绿,用自己毕生的经历和生命记录这一块热土上每一段人民创造的历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