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赵海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自去年发表后,我学习了很多次,每次学习都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收获。参加中宣部文艺局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尤其如此。
从事电影创作生产很多年,一部电影从剧本策划和投资决策开始,就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主旋律电影票房不理想,票房不错的电影口碑又不怎么样……既能弘扬主旋律还有好票房,是电影人的希望。但究竟怎样才能达成呢?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统一。
社会效益第一。正如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明确要求的,电影不能“唯票房”。这一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从哲学的角度给予了解读,我以为是很到位的。电影有其消费属性,还有“特殊的、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两个属性孰重孰轻、孰先孰后,习总书记的讲话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统一。影片有消费属性,需要观众消费才能完整;电影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投资没有回报就难以为继。但是,影片的经济效益不能脱离其社会效益单独存在,甚至是领先存在。一部电影没有票房不行,但只为票房去策划剧本、投资生产、宣传发行也不行。否则,我们的电影就会沾满铜臭气,就会让低俗、欲望、机械化模仿复制充斥于电影市场。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呢?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向社会效益要经济效益,一部电影的经济效益其实就存在于其社会效益中。我们的电影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电影要来自于人民。
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是多层次的,其中之一是院线市场,也是今天一部电影获得票房的主要来源。有数据表明,支撑这个市场的消费群体主要是15岁至25岁的年轻人。要使一部电影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我们就应该研究他们,分析他们,服务于他们。当然,由于他们尚处于青春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我们电影人就特别需要注意解决一个问题:迎合,还是引导他们。
当然是引导。那么,如何引导?习总书记的讲话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影片要充盈着核心价值观。那么,有了核心价值观,一部电影就让他们喜欢看了吗?当然不是。电影作为消费品,有其区别于其他消费品的特点,要用电影特有的方式传递核心价值观,电影才能让他们在喜欢看的同时被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理解,总书记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有温度”,即是此意。一部有温度的电影应该是生动的、鲜活的、有趣的、丰满的。而后,“筋骨”存焉。
打造两个效益共生共赢的电影,习总书记给我们定了目标:高峰之作。如何打造高峰之作?具体到专业操作上,黄部长要求我们尊重艺术规律,不要拨苗助长,又是很好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