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导演 王冲霄
作为一名纪录片编导,我有幸参加了5月12日至14日中宣部文艺局举办的“影视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培训班”,深受触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立足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以宽广的视野、深厚的积淀、深邃的思考,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重大使命,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短短三天的学习,我和与会影视界同仁一样,有如醍醐灌顶,感觉到未来的创作方向更明确了,创作动力更强劲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纪录片的创作实际,只有真正认识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原则问题,才能创作出真正接地气、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纪录片同剧情片、电视剧相比,属于小众艺术,同时又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纪录片有“国家相册”的别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诗,是文明重要的载体。放眼世界,凡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必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纪录片创作能力,纪录片的水平是与国家能力成正比的。
中国当下正进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纪录片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纪录片的产量、水平逐年提升,我们已经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纪录片的播出平台近几年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但同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依然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纪录片的创作也同样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状况。如何实现突破?
在这次学习中,我找到了方向,这就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把中华美学融入当代的影视创作中,实现中华审美风范,更好地用民族魂魄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传递中华美学,纪录片是最好的载体。不仅仅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在自然、地理、社会现实题材中,依然可以融入中华美学精神,这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只有把握住这一主脉,我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把当下中国生动火热的生活真实地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