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啊!鼓岭》讲述中美民间友谊
戏剧的智慧在于人生的智慧
揽时代风云 唱英雄壮歌




 中国文化报 >  2015-06-0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揽时代风云 唱英雄壮歌
——读廖毅文新闻作品集《一个时代的背影》

    周子玉

    廖毅文同志的新闻作品集《一个时代的背影》即将付梓之际,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

    廖毅文同志长期在总政机关工作,我对他十分熟悉,他18岁参军入伍,从一个普通的下乡知青,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总部机关的师职领导干部,实属不易。他不仅颇具才华,而且工作很踏实、很认真、很努力,他做事、作文、做人在总政机关和部队口碑很好,特别是他注重学习思考、善于研究总结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20多万字的《一个时代的背影》,就是他脚踏实地、笃学深思、不懈努力的结晶。正是从他精心撰写的一个个铅字中,让我们有了深入了解他的机会,同时也看到了他的成才之路,理解了他的为人之道,悟出了他的为文之功。他的作品有思想、有激情、有文采,充满了政治理想,充满了时代精神,也充满了社会责任。

    《一个时代的背影》以人物通讯作品为多。书中记载的那些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很多我也是亲历者,读起来历历在目,勾起我许多回忆,备感亲切。尤其是书中用浓墨重彩勾画出的那些采访人物,有很多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其中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政要,也有徐洪刚、李向群、韩素云等英雄模范,还有邓在军、程允贤、李晓华、李铎等各界名人,他们在毅文的笔下熠熠生辉,感动着官兵,感动着群众,感动着社会。正是这些共和国缔造者和改革开放年代的风云人物,用自己的情与爱、生命和汗水,推动时代进步、守护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开创幸福生活,从一个侧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史、复兴史,并折射出我军建设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阅读此书很容易让人感到,这是一本充满革命情怀、饱含人生感悟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力作,是带着真挚情感、凝聚深刻思考、饱蘸心血写就的。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一段历史,还在于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和工作上的传帮带。从廖毅文同志潜心钻研新闻宣传事业、善于把握特点规律的丰富实践中,部队广大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学到新闻写作方法,提高宣传报道能力。廖毅文的新闻作品,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紧贴时代精神  大力弘扬主旋律

    黑格尔说,伟大的时代和人物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站在时代的海岸上观潮,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采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佳作。廖毅文同志深知这一点,他十分注重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饱含激情,反映现实,记录历史。他的新闻作品既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是对现实生活的阐释,将廖毅文的新闻作品连起来,就能感受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脉搏。他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稿件,主题都是围绕着党和军队在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广大官兵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去采访报道。比如《江泽民同志的一次时政新闻形成经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江泽民、胡锦涛交接记》、《义与情的奏鸣——徐洪刚报告团在京的日子里》、《父亲眼中的儿子》、《从村庄崛起的百亿元商业大衢——北京十里河村发展纪实》等,这些都是体现“三贴近”、突出主旋律的好作品。正是这些作品起到了导向鲜明、凝聚人心的作用,成为一个时期引领官兵思想的生动报道。

    突出军队特色  丰富多彩展雄姿

    作为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廖毅文同志的新闻作品带有鲜明的军队特色,既有弘扬人民军队光荣历史传统的力作,又有描写当代革命军人工作训练生活的佳文。这本通讯集涉猎面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从《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邓小平谈二野》、《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燃烧的生命之火》、《父亲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的传奇》、《跨越80年的追忆》、《从“白袍小将”到三星上将》等史料挖掘与追述中,你可以管窥我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周恩来二三事》、《在总司令的家乡》、《流淌在心底的深情》等人物通讯中,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执着追求和精神坚守;从《罗荣桓元帅和他的孩子们》、《缄默的人生》、《两袖清风昭日月》等作品中,你会被革命先辈和高级将领的磊落胸襟和高风亮节深深感动;从《在和平的旗帜下——我与塔国防部长海鲁洛耶夫上将的演习缘》、《永不凋谢的友谊之花》等报道中,你可以看到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强大的人民军队。此外,我记得廖毅文同志还有一些展现新时期人民军队精神风貌、寄托其强军梦想的作品,那是我很喜欢和看重的内容。可能是因为题材和篇幅的原因吧,这本集子没有收入,希望能以其他形式集结起来,以免流失。

    心系富国强军  忧患意识抒胸臆

    廖毅文同志的作品厚重大气,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同时又彰显了他坚定报国志、胸怀强军梦的使命担当。我很愿意向读者推荐已经被廖毅文同志收入作品集中的题为《中国,必须更加强大》的好文章。1999年5月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廖毅文同志当时还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他一大早赶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社会各界的示威抗议活动,回来后便写了此文。他在文章中奋笔写道:“痛定思痛。血的教训使人们警醒,要想中国不受欺侮……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富强了,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民族不屈的尊严。”今天读来,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忧患意识,并被其深深感染。《一个时代的背影》中收录了不少历史反思作品,比如《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王光美深情忆少奇》、《一只追求光明的飞蛾——访罗瑞卿大将的女儿点点》等,廖毅文同志盼望民族振兴、祈求国家少走弯路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些让人深感沉重的文章中展现,引导着读者牢记历史血的教训,深刻反思那场浩劫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采访深入扎实  浓墨重彩赋华章

    廖毅文同志平时喜欢写一些散文诗歌等类型的文艺作品,由此可知他的文笔是不错的。但仅有好的文笔是远远不够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好的新闻作品是跑出来的,必须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做到真实准确,又写得生动感人,可读性强,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廖毅文同志《一个时代的背影》中的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采访的深入程度、写作中下的功夫,还是客观上所达到的效果来讲,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写得扎实,有感情、有深度,才能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力量。不狠下功夫,是达不到那样的效果的。新闻采访没有“禁区”,作为当今社会最危险职业之一的新闻工作往往充满挑战,也必须直面危险。廖毅文同志在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工作期间,经常参加军队的重大活动、重大演习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还深入到高原、边防、海岛采访,调查研究,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他会极力去挖掘、充实素材。为采访报道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他不顾随时降临的危险,长时间奔波在灾情前线……责任,焕发了他的激情;使命,激发了他的斗志。与官兵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使得毅文能够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作品才做到了有血有肉有味道。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廖毅文同志见证了辉煌、见证了历史,分享了幸福,也分享了艰难。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了对新闻工作的执着与忠诚,用真情、用热情、用激情去讴歌和赞美心中的英雄。为民族精英树碑立传、为伟大时代纵情放歌,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廖毅文同志的荣幸与自豪。愿他再接再厉,与时代共进,用手中那支五色笔,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更写出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