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高陶事件”始末
好书速递
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三大评选
两岸出版人携手举办“书香上海 阅读世纪”书展
“大雅诗丛”提倡沉下心来阅读
《食物本草》影印出版
蔡伟璇短篇小说集《凤凰花地》在京研讨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笔下的猫

    王小柔

    我的早晨从5点开始,而冬天未尽的窗外还满是黑暗,我从床下摸出手机,手指一按,世界亮了。这个时候,不知道陈燕在做什么,她说她每天凌晨3点就醒了。

    人是恐惧黑暗的,可是陈燕看了40年黑暗,全黑里的疼痛没人知道,只有她在独自打磨,40年过去,连疼痛都有了一种令人感慨的光泽。

    陈燕画画,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我不知道她靠什么来揣摩毛笔上色彩的深浅,我没问过。她会把她画的画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我,然后问:“行吗?”这试探的问话里是有期待有忐忑有深意的,我说:“荷花的叶子可以再生动一些。”然后她再画,再问:“这次呢?”其实对于一幅画,我们心里有各自的期待。就像她问我,蓝天的蓝和海的蓝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你把一个颜色解读到最后,词汇是穷尽的,又该怎么描述,黑暗对蓝色的想象?

    我很喜欢陈燕画的猫,最普通的黄花狸猫。她从小一直摸着猫的形态,时间长了心里就有了细致的轮廓,你怎么也难想象那是出自盲人的笔下。她画画的时候会扔出几块小瓷片,啪啪啪地飞出,如同暗器落在宣纸上,这些小瓷片,就是她纸上定位的标识。陈燕左手在纸上摩挲着,右手里已经着墨的笔下开始有了猫的痕迹。陈燕用同样的方式抚摸生活,久了,黑暗中有了扎实的城堡。

    自始至终,我也无法把陈燕和“盲人”这个词汇放在一起。她超常的记忆力和听力已经在黑暗边界开疆拓土,变得像雷达一样敏锐准确。一个七拐八绕的陌生地方,我拿着地图都找不到路,但她只要走过,就能找回去。她一边引领着我,一边轻易说出路两旁的商店和建筑,我大惊,她得意地说:“你边走边说,对于你也许是闲聊,但你说过的话,走过的路我全记在心里了。”陈燕,就是这么给自己人生导航的,我相信她的心里能看到。

    耳边的世界很大,大到荒凉。你总是要用更多的内容去填充它,因为空旷让人恐惧。陈燕选择了钢琴。她的琴房里摆满了她亲手选来的钢琴,每台音色都不同。钢琴是她的朋友,她要为他们找到各自的知音。在这间琴房里,常常会来很多学琴的孩子,希望陈燕帮他们选一台好琴,陈燕一定要摸着他们的手形,按照孩子的性格来找到与他们匹配的钢琴。她能在这里从天亮待到天黑,每台琴前面坐一个曲子的时间,音乐就填满了一天。

    地上的一片积水,能让她突然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她一边爬起来,一边说:“看不见,总是要摔跤的。”这句自我安慰的话,从一出生不知被她重复了多少遍。如同一剂中药,在老病号的灶台上总是要咕噜咕噜地熬着,把苦都熬出来,才能治病。陈燕咽下一碗又一碗的苦,并告诉自己,多喝下一碗就离健康近了一步。生活里,总会苦尽甘来的。

    跟陈燕聊天的时候,她常常说自己“看见”了什么,其实我知道,陈燕口中的“看见”其实是“听见”。岁月摇啊摇啊,黑暗里她依然笃定地信任着人间的美好。我认识陈燕的时间并不长,才一年。在很多人眼里,她是励志人物,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她是导盲犬畅行的发起者,她是作家。在我的感知里,她是一棵大树,无论环境是否恶劣,根紧紧抓着泥土,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本文为陈燕著《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一书的序,有删节,该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5年5月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