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抗战中的军民鱼水情
底片里的无形之战
高邮熙和巷七十号前的遐思
最后的吼声
太行奶娘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的吼声
——关于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

    陈福民

    丁小炜的新著《一腔无声血》,是以中国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众多书籍中特色非常鲜明的一本。这部非虚构的作品,也许在“文学性”方面并不那么耀眼,而且书中所记述和处理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已披露过的。然而,这本书仍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使之在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

    “无声”,是这部作品最让我为之感慨唏嘘的视点。这种“无声”,类似于“无声的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等比喻,其中就包括罗曼·罗兰对于阿Q的强烈印象。它指向了一种令人悲伤的状况,指向一种文明断裂之后的民族不适应症。不仅在列强的“船坚炮利”前濒临崩溃,更在面对整个现代世界扩张性的喧嚣中既聋且哑举措失当。这种“无声”的状态,曾经令无数仁人志士“忧愤深广”,它是深刻刺痛鲁迅先生并促使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它是“呐喊”的反面,更是一种创伤性的痛苦经验。当知识分子开始奔走呼号同仇敌忾的时候,无声的灵魂漠然以对,构成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之路的致命障碍。中国血泪横流的近代史,正是从打破这死寂“无声”开始的。一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吁求的那样,中华民族需要发出“最后的吼声”。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无声”,那就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血性。正如《一腔无声血》的书名所示,这部书中的主人公们,并不是抗战史上那些功勋卓著、万人争说的大英雄,而是一些曾经淹埋在历史深处又顽强存在着的人物及其灵魂。从“追忆库里申科”开始,丁小炜记述了一系列终其一生都与抗战历史血肉相连的可歌可泣的人。半个世纪为库里申科守墓的谭忠惠、魏映祥母子、从一九八二年起以一人之力开启中国“慰安妇”调查之路的山西乡村教师张双兵、创造中国远征军滇缅之战中“仁安羌大捷”却早已被淡忘的刘放吾将军、那些流离失所却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的抗战老兵……他们一生忠勇却在公众视野之外,或青山埋忠骨,或泣血慰冤魂。在无声与怒吼之间,他们选择了责任与担当,而中国也选择了他们。一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吁求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作者写了这些“无声”的人,并非要简单歌颂一番。有感于上述痛苦不堪的“无声”,《一腔无声血》领悟并阐释了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个论断。一个开启民族自救自强的现代之路,不再是以往如舞台戏文般的“阵前苦斗貔貅将,旗下旁观草木兵”的传统战争,而是一场真正彻底的全民族动员的战争。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胜利,也是挣脱原有封建生产关系、创造一个崭新国家的艰难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一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吁求的那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库里申科到白求恩再到觉醒后反战的日本士兵,以及那些深受战争伤害因而终生系念中日友好的普通日本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参与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一腔无声血》在这方面的选材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从“无声”到怒吼,中国人的这条现代之路已经走了将近一百年,而《一腔无声血》带给我们的振奋、警醒、反思与启示也是多方面的。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样一种“无声”的存在,但在现代世界面前,学会发声和怒吼之后,还要学习一种真正“中国的脊梁”的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