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抗战中的军民鱼水情
底片里的无形之战
高邮熙和巷七十号前的遐思
最后的吼声
太行奶娘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邮熙和巷七十号前的遐思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钱艺兵

    威名远播,忠魂浩荡。有这么一个地名、一座建筑,长久地演奏着一段沉重历史的终曲,这就是高邮熙和巷七十号。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公园礼堂,位于高邮城的东半部,这里原来有一座美丽的园林名叫“乐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又叫“众乐园”“中山园”,园内楼台亭阁幽雅有致。

    一九三九年日军占领高邮后,独独看中了这个地方,在乐园四周架满铁丝网、电网,将礼堂强占为“日军驻邮司令部”,把一座好端端的“乐园”变成恶魔狂舞的人间地狱。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到一九四五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没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高邮城。

    当时,高邮城内驻有日军一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一千一百余人、伪军五千余人;高邮城以南的古镇邵伯,驻有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团,共约一千五百人。驻邮日军自恃地形险要、重兵据守,妄图负隅顽抗!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指挥,投入第七、第八两个纵队,发动了一次重大战役——高邮战役。当年十二月十九日晚七时,我参战部队在南北四十公里、东西二十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势。至二十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日伪军龟缩在城里,处于我军围困之中。二十一日,我军攻克了邵伯等日伪据点,切断了高邮城日伪军的退路。二十五日晚六时,细雨蒙蒙,进攻高邮城的总攻打响了。第八纵队攻城部队从高邮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猛烈攻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攀登城墙,突破城防工事,展开激烈巷战,迫使日伪军于二十六日凌晨缴械投降,被日军盘踞六年之久的高邮城终于获得解放。高邮战役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四个多月、日本政府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签署投降书三个多月后,新四军经过激烈战斗全歼拒降之敌、收复被占地区的一次重大战役。它以新四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打援攻坚战的显赫声威、中国抗日军民对日作战最后一次战役的定鼎之功和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转变的开篇之作而彪炳史册、永昭后世!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凌晨四时,新四军代表韩念龙(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八纵政治部主任)在熙和巷七十号,也就是现在的公园礼堂内举行受降仪式,接受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学大佐的投降。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熙和巷七十号,作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被国务院近日公布为第二批一百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伫立在高邮熙和巷七十号前,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听见围城的我军又播放《思乡曲》等歌曲,动摇了日伪军军心,同时又触动了日本士兵思乡之情。看见新四军还在城外房顶张挂劝降标语,并把印制的传单用大弓箭射进城里,用迫击炮把成捆的传单打进去。新四军还用“土飞机”,即两厘米宽、四厘米长,厚牛皮纸糊成的瓦式大风筝,在离城一公里远的地方由几个人拽着绳或绕在树上乘西北风飘到高邮城上空。风筝上捆着一小包一小包传单,每包传单旁点着一根线香,线香有长有短,先后烧断传单的绳子,传单就一包一包散落下去,像雪花飞舞似地飘进高邮城的每一个角落。两天后,有两名日本士兵竟以出城修铁丝网为名,偷偷向新四军投诚……

    “烽火八年起卢沟,受降一日落高邮。”循着纪念馆展厅里每一个滴血的汉字、每一张发黄的照片、每一件沉甸甸的实物,我们都能寻找到中华热血儿女当年在战场上的身影——厚实的双脚,扎入苏北广袤故土的深处;直视的怒目,戳破硝烟弥漫的夜幕;宽阔的胸脯,勇挡三八式步枪的刺刀;急促的心律,奏响击敌毙寇的号角!抵御外侮,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荡气回肠,歌声连同大刀,一起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血战到底的意志谁也不能阻挡!

    总后原政委周克玉上将题写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馆名,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我想,高邮熙和巷七十号,作为中华民族纪念抗战的重要标志物,永远定格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永远聆听着热爱和平的鸽哨。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伟大民族的一个丰碑,中国圆梦的一个起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