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青桥 秦家越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走进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重温抗战事件,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铭记历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云龙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海南的伟大胜利
熟悉琼崖(海南的旧称)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以“小海南,大革命”来形容琼崖一点也不为过。自1926年后,琼崖共产党始终跟随党中央的步伐,领导海南革命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革命方针与政策。其中,云龙改编就是琼崖共产党坚决执行党中央实行国共合作政策的伟大成果。
从1932年起,由于海南孤悬海外以及国民党实行白色统治,琼崖共产党就与中央失去联系,开始孤军奋战,直至1937年上半年,才在香港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此时,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抗日图存成了华夏儿女强烈的心愿与责任。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并促成了国共合作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良好局面。
琼崖共产党以拯救民族危亡为重,积极与琼崖国民党谈判,但是琼崖国民党当局百般阻挠,不予合作。琼崖共产党领导人冯白驹多次与之交涉,竟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周恩来、叶剑英闻讯后,与国民党严正交涉,才迫使琼崖国民党当局释放冯白驹。
1938年下半年,日本空军不断飞抵海南上空,空袭海口,海南时刻面临陷落。冯白驹再次找到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谈判,通过艰难的谈判,在民族大义面前,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国共双方于1938年12月5日,在海口市云龙镇举行红军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国共代表双手一握,热情相拥,宣告了琼崖国共两党开始正式合作,一致抗日。这就是琼崖革命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
琼崖革命生存与壮大的转折点
当时,改编活动在云龙镇一座称为“六月婆”的祖庙里举行。据参与当年改编、至今仍健在的村里老人周运昌回忆,写着团结抗日的标语与彩旗挂满周围,参与改编的红军队伍精神抖擞,当地群众自发带着自家的粮食、肉菜齐聚庙场,掌声、锣鼓声欢天动地,大家都是打心底里高兴。
冯白驹领导的琼崖革命队伍,在经过母瑞山艰苦的反围剿之后,剩下不足百人。改编之后,革命队伍迅速扩大。据统计,改编后不久即1939年,独立队(改编后名称为广东抗日民众自卫团第十四团独立队)发展至上千人,扩编为独立总队,1940年又壮大到4000多人,为后来过渡到琼崖纵队,配合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全海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更振奋人心的是,云龙改编之后,这支独立队可以与日本军队交锋,动真碰硬。1939年2月,独立队成功组织发起潭口阻击战。当日,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军队全线溃逃,海口随之陷落。独立队获知情况后,立即进行研究,判定日本军队必定东进,而东进必须经过潭口。独立队当即决定发起阻击战,给予敌人当头一击。其次,独立总队于1939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发起围攻日军的战役,击毙日军指挥官1名,毙伤日军多名,俘虏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80多人,缴获枪支60余支,子弹数千发和一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
建设改编旧址,传承红色精神
海南地方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云龙改编旧址保护,于1984年、1989年、1998年和2010年多次对云龙改编旧址进行扩建和改建。修葺一新的云龙改编旧址被公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云龙改编旧址占地15亩。旧址正大门有一座高达10米的红军手握钢枪雕塑。纪念馆左侧建有曲廊和璧廊,镌刻朱德、陈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彭真、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铜像的西北侧为接待厅,厅堂悬挂“艰苦岁月”“抗击日军”“渡海作战”等木刻画幅。铜像东侧还建有“荡寇亭”和“凯旋亭”。
在云龙改编旧址内的一棵大榕树下,有两尊握手的铜像雕刻得惟妙惟肖。镇里的向导说:“握手是一件再熟悉和平常不过的礼节动作,但是70多年前的这一次历史性握手,却握出了一股千钧般的力量,像箭一般直射敌人的心脏!”
目前,云龙改编旧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张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海南红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