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化遗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历史见证
“那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
郑州古荥公社影剧院变饭店引关注
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
西藏木如寺印经院迎来大规模修缮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
——阜新万人坑幸存者家属讲述“开采”经历

    新华社记者  徐  扬  赵洪南

    “我父亲生前常说,‘如果我不受伤,估计也会被埋在这里’。”在刚刚修缮过的辽宁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内,83岁的高多贤回忆起父亲当年在矿上死里逃生的那段经历,潸然泪下。

    高多贤说:“我那时还是个孩子,亲眼看着父亲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那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

    1944年的一天,高多贤家住的村子——锦州义县刘龙沟乡高家沟村里来了日本人,挨家挨户给老百姓照相。“起初村里人搞不懂日本人为什么要给他们照相。”高多贤说,后来才知道这些照片是日本人抓劳工的“证据”,即使抓到的劳工跑了,也能拿着照片找到他的家人。

    在日本人给高多贤一家拍完了那张所谓的“全家福”后,高多贤的父亲高庆岐、大伯和叔叔都被日本人抓到了阜新太平矿(今海州矿)做劳工,开始了“拿命换饭吃”的非人生活。

    长期研究日本侵华史的辽宁省委党校教授李秉刚说,1936年10月1日,日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成立“阜新矿业所”,开始全面掠夺阜新煤炭。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国民政府东北行辕审判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书”中,详细记述了萩原四郎任伪满阜新县参事官期间,强征“一万六七千人送往阜新煤矿充当劳工”的犯罪事实。

    阜新“万人坑”遗址原是日本侵略者于1940年征地20多万平方米设立的墓地。迄今为止,这里已发现受残害矿工遗骨7万具。2014年,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与保护,新建了陈列馆,依据原址原貌重修了纪念碑,新馆于2015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高多贤说,父亲高庆岐回忆,他们住在低矮潮湿的工棚,工棚外的围墙上拉着电网,24小时都有警察在看管,并且每天要在矿井下工作10多个小时。更要命的是矿井事故频发。高庆岐到矿上4个多月后,就被一块巨石砸伤了后腰。

    这次受伤,致使高庆岐的腰落下终生残疾,之后日本人就把他调到太平矿日本人公寓做杂工。1945年2月,高庆岐的哥哥和弟弟趁日本人不注意跑了出来。他们找到高庆岐,哥仨儿终于逃离了日本人的魔掌。

    1952年,高多贤来到阜新工作,高庆岐每年来探望儿子时,都要到“万人坑”遗址去看一看。“那里埋着我的工友和乡亲,也给我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和身体上永远的伤痛。”这是高庆岐生前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