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铭记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伟大历史
追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渊子崖的抗战印记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山东人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人民踊跃参加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和各地党组织相继在徂徕山、冀鲁边区、天福山、黑铁山、鲁南地区等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创建和发展了抗日武装。党中央对山东抗战给予极大关注,派遣115师和大批干部到山东地区抗战。山东战场对日军坚决有力的打击及其所处的战略地位,使之迅速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据资料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8年的全民族抗战过程中,山东军民共对敌作战2.6万次,歼灭日军伪军51万余人,建立了基本以一个省为建制的山东解放区。山东人民为抗日战争倾其所有,积极拥军支前,男女老少奋不顾身投入抗战,250多万军民伤亡,为全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山东历史的光辉一页,也是山东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巩固根据地、取得抗战胜利、推动民族进步中的突出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青年男女以夜校、识字班为基础组建起了9000多个农村剧团和近2万个秧歌队。他们自编、自演的剧目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丰富活跃的文化艺术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是多样性的,除了运用学校教育以外,还广泛利用各种社会性质的活动,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宣传鼓励工作,剧团、报纸、诗歌、歌谣、鼓词、散文、图画、音乐等形式被充分应用起来。

    例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十分注意健全本地区已发行和要发行的日刊、三日刊的报纸。各县各区各乡以至各村,普遍以学校或俱乐部为中心,出版壁报,组织时事报告会、读报组,并通过读报组,广泛组织群众的读报工作,进行抗战的宣传鼓励教育工作。

    首先是大量印刷、出版报刊书籍。

    抗战以来山东根据地以各地青年团体为中心,翻印了许多进步理论书籍及文献,如《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青年的修养》等。同时,大部分地区的青年团体都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像湖西地区的《边区青年》,鲁西地区的《光明》,泰西的《青年战线》。胶东根据地的儿童团体也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小石头》,胶东青年建立了自己的新华印书店,大批翻印及出版书籍读物。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发行也得到较快发展,除《大众日报》外还创办了其他几十种报刊,如《斗争生活》、《齐鲁文化》、《大众画刊》等。

    大量进步书籍的印刷和报刊的创办和发行,有力推动了抗战宣传,反击了日军的文化侵略,成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胶东青救总会出版的《抗战青年》上刊登了《我们的态度》的文章,文章说:“这次民族解放战争,是在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青年不自觉地担负起团结全民族的重大责任。在长期抗战的艰苦斗争中,只有以自我本身做模范,才能动员全民族,提高文化克服困难,而战胜敌人……”这篇文章在当时成为对广大青年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材料。

    其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

    1939年4月,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开学。同时,各种文艺团体在部队、地方相继成立,如山东战地文化艺术研究会、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等。山东各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剧社、文工团队,有军队的也有地方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如八路军第115师战士剧社、渤海军区的耀南剧团、胶东国防剧团等。这些文艺团体积极开展活动,有力促进了根据地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发挥了“由艺术的力量,推动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到抗战中来”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同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改变作风,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口号鼓励下,他们到连队、到农村,为指战员、为广大农民服务,成为一支深入部队和农村的文化生力军。例如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大队,积极到附近村庄做社会调查,他们排演的《送郎上前线》等节目对沂蒙山区掀起妻送郎、父送子的参军热潮起了积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抗战歌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山东军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伴着烽火硝烟,创作了大量优美动听、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如《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唱红了沂蒙山区,成为教育鼓舞群众的有力武器。这些歌曲不仅紧密配合了当时的各项战斗任务,而且以强烈的感情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生产等方面的面貌,抒发了人民的心声。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