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铭记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伟大历史
追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渊子崖的抗战印记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渊子崖的抗战印记

    王松松  张宏杰

    1941年12月20日凌晨,对沂蒙山区实施“铁壁合围”的千余名侵华日军,拉着4门大炮,突袭板泉镇渊子崖村。渊子崖人用笊钩、铡刀和自制的雁枪、土炮、五子炮等与侵略者浴血厮杀,歼灭日军112名,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及147名村民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史称渊子崖保卫战。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走进莒南板泉镇渊子崖村,听村民讲述抗战史上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这一次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

    林清臣、林凡华、林庆元……在渊子崖村北岭的一座紫红色六角七级纪念塔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看着这些名字,心中涌现出无言的沉重和肃穆:他们用鲜血保卫了家园。

    “那一仗打得惨啊!从天放亮,打到天黑,街道上躺着牺牲了的父老乡亲、八路军战士,也横七竖八地躺着被杀死的日本鬼子,墙上、地上都是血,全村房屋基本被烧光掠净了。”想起当天的情景,91岁的林庆玉眼角不自主地抽动,“70多年了,那情景一直在我眼前晃悠,那年我17岁,一大早,鬼子就从东北角发起进攻,一个炮弹落下来,村东口的一家11口人全死了。”

    土围子是早些年代渊子崖村民为躲避匪盗祸乱而建,有5米多高,1米多厚,上面建有炮楼、炮眼。“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拿起铁锨、锄头、洋镐和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今年88岁的林凡坡声音颤抖,“炮弹嗖嗖地像刮风似地飞向土围子。”

    炮击过后,日军没有听到村内的动静,便端着枪以散兵阵形向村庄摸来。村民利用土炮还击,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村长林凡义大喊,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就是利,给我们壮胆。”不出林庆玉所料,午后,日军再次发起强攻,炮火更猛了,“眼瞅着在村子西北部的城墙上炸开了一个半人高的洞,鬼子一窝蜂地围了上来。”

    年轻的自卫队员林端五手握铡刀迎上去,一颗子弹飞来,夺去了他的生命;林端五的父亲林九宣转身向缺口冲去,举起长矛,狠狠地刺死了一个鬼子;村长林凡义想弯腰搀扶战友,一个鬼子的刺刀对准了他的脑门……“林九乾他家里(妻子)用镢头把鬼子砸死,救了我父亲一命。”林凡义的儿子林祥秀从小就听父亲讲述那段历史。

    自卫队是渊子崖村民自发成立的群众抗日组织。1940年秋,八路军抗大文工团来到了渊子崖村,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老少爷们听了,觉得句句在理,很快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等,还建立了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 林祥秀说道,“作为宣传队的他们在大街上贴抗日标语,教村民唱抗日歌曲。”

    日军源源不断地涌进村里,村民们用镢头、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巷战、肉搏战。“鬼子进村后,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窜出来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一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林凡坡说,当时不管男女老少都上了战场,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四五的儿童,村子里到处是惨叫声、怒骂声、砍杀声……有的夫妻双双在院里同日军拼杀,有的父子同时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合力与鬼子厮打在一起。

    据林庆玉回忆,战斗关键时刻,得知消息的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和区长冯干三,率领县区武工队和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火速赶到,投入战斗,日军边放冷枪,边朝东南方向撤去。

    为了颂扬渊子崖人民的英雄业绩,毛主席亲自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了渊子崖村,说这里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受渊子崖百姓抗战精神感染,今年4月起,著名词作家曲波数次到渊子崖及周边村落采风,创作出大型交响乐套曲《沂蒙红崖》。“死难的烈士用鲜血换来了如今的和平生活,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创作作品传承这种精神和正能量。”在临沂市文广新局局长曹守娟看来,这种毅力不屈、奋勇抗战的精神永远不会倒,就像套曲歌词中唱的那样:“看轻盈的雪花又洁白了记忆,渊子崖的思绪却分外的压抑……当嘹亮的号角重新召唤奋起,有血性的儿女还会前赴后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